翻译
启明星与天边残月交相辉映,仿佛彼此依偎,情意绵长。
以我朝夕不离的深情,珍惜这短暂而清冷的光辉。
浩渺青天不分古今,又有谁能真正理解那穿梭时光的金乌(太阳)在飞逝?
我愿长眠于九泉之下,只求与陶渊明一同归去。
世俗之人不知自我省察,反而担忧像陶渊明这样的人会挨饿受困。
可那些堂堂君子中,又有几人真正拥有这般高洁之志?拥有千驷良马的人,实在可悲啊。
以上为【和陶贫士七首,并引】的翻译。
注释
1. 长庚:即金星,黄昏时出现在西方天空,称“长庚”;清晨出现则称“启明”。此处泛指星辰。
2. 残月:将尽之月,常象征孤寂、清冷之美。
3. 耿耿如相依:明亮而不灭的样子,形容星辰与月光相互映照,似有情谊。
4. 旦暮心:从早到晚不变的情感,喻指恒久的眷恋或执着。
5. 须臾晖:短暂的光辉,指残月与星光转瞬即逝的美丽,亦暗喻人生短暂。
6. 织乌:传说太阳中有三足乌,日日飞行于天,故称“金乌”或“织乌”,代指太阳运行。
7. 九原:春秋时晋国卿大夫墓地,后泛指墓地、黄泉,即死后安息之所。
8. 渊明:东晋诗人陶渊明,字元亮,以隐居不仕、安贫乐道著称。
9. 俗子:世俗之人,目光短浅、追逐功利者。
10. 千驷:拥有四千匹马,语出《论语·季氏》:“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比喻极富贵而无德之人,反衬精神贫乏。
以上为【和陶贫士七首,并引】的注释。
评析
苏轼《和陶贫士七首,并引》是其晚年追和陶渊明组诗之一,集中体现他对陶渊明人格与精神境界的深切认同。此首为组诗中的代表作,借咏“贫士”抒写自己对名利的超脱、对高洁人格的向往以及对世俗价值观的批判。诗中通过自然意象(长庚、残月、青天、金乌)营造出孤高清远的意境,表达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敏感与对精神归宿的执着追求。“我欲作九原,独与渊明归”一句尤为沉痛而坚定,显露出苏轼将陶渊明视为唯一知己的心迹。全诗语言简淡而意蕴深远,体现了苏轼晚年诗风由豪放转向冲淡、深邃的艺术特征。
以上为【和陶贫士七首,并引】的评析。
赏析
本诗以“和陶”为名,实则是苏轼精神世界的自白。开篇以“长庚与残月”起兴,营造出一种清冷孤高的氛围,象征诗人内心对光明与理想的坚守。两星相依,不仅是自然景象的描绘,更是诗人孤独心境中寻求精神伴侣的写照。继而“以我旦暮心,惜此须臾晖”,将主观情感注入客观景物,表达对短暂美好事物的珍视,也暗含人生易逝的哲思。
“青天无今古,谁知织乌飞”一句极具时空穿透力——天地永恒,而光阴如梭,世人却少有觉悟者。此句既是对宇宙规律的洞察,也是对庸碌人生的批判。紧接着,“我欲作九原,独与渊明归”喷薄而出,成为全诗情感高潮。苏轼并不满足于生前追随陶渊明,竟愿死后同归黄泉,足见其敬仰之深、共鸣之切。
后四句转入议论,讽刺世俗之人不解高士之志,反而忧虑其“饥”,实则颠倒了价值标准。末句“千驷良可悲”化用《论语》,点明物质富贵若无精神支撑,终为空虚可悲。全诗融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结构严谨,意境深远,语言质朴而力量沉雄,充分展现了苏轼晚年诗歌“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的艺术风格。
以上为【和陶贫士七首,并引】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诗钞》:“和陶之作,尤得渊明神理,非徒形似。此诗‘长庚与残月’数语,清绝如画,而感慨弥深。”
2. 纪昀《纪批苏诗》卷四十:“语极平淡,气极沉厚。‘我欲作九原’二句,非真有此愿者不能道。”
3. 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十二:“东坡和陶,取其高致旷怀,此首尤见性情。‘青天无今古’一联,有天人际会之思。”
4. 钱钟书《谈艺录》第三则:“东坡和陶,时或过之。此诗‘独与渊明归’,非慕其诗,实同其心。”
5. 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评此首:“一片真气流行,不假雕饰。结语刺俗讽世,意在言外。”
以上为【和陶贫士七首,并引】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