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天随生(1)自言常食杞菊。
及夏五月,枝叶老硬,气味苦涩,犹食不已。
因作赋以自广(2)。
始余尝疑之,以为士不遇,穷约可也。
至于饥饿嚼啮草木,则过矣。
而予仕宦十有九年,家日益贫。
衣食之奉,殆不如昔者。
及移守胶西(3),意且一饱。
而斋厨索然,不堪其忧。
日与通守刘君廷式(4)循古城废圃求杞菊食之。
扪腹而笑。
然后知天随生之言可信不谬。
作《后杞菊赋》以自嘲,且解之云。
前宾客之造请,后掾属之趋走。
朝衙达午,夕坐过酉。
曾杯酒之不设,揽草木以诳口。
对案颦蹙,举箸噎呕。
何者为贫?
何者为富?
何者为美?
何者为陋?
或糠核而瓠肥,或梁肉而墨瘦。
何侯方丈,庾郎三九。
较丰约于梦寐,卒同归于一朽。
吾方以杞为粮,以菊为糗。
春食苗,夏食叶,秋食花实而冬食根,庶几乎西河、南阳之寿。
」
“吁嗟!
前宾客之造请,后掾属之趋走。
朝衙达午,夕坐过酉(5)。
曾杯酒之不设,揽草木以诳口。
对案颦蹙,举箸噎呕(6)。
”
或糠覈而瓠肥(9),或粱肉而墨瘦(10)。
何侯方丈(11),庾郎三九(12)。
较丰约(13)于梦寐,卒同归于一朽。
吾方以杞为粮,以菊为糗(14)。
春食苗,夏食叶,秋食花实而冬食根,庶几乎西河南阳之寿(15)。
”
翻译
唐代陆龟蒙曾说过,他经常吃杞菊,一直到夏天五月,枝叶已经老硬,还是吃个不停。就此他还写了《杞菊赋》来宽慰自己。起先我也怀疑他的说法,觉得一个读书人,事业上不顺心,生活贫困一些,简省一些,也就差不多了。至于说到肚子饿到吃草木的程度,似乎也太夸张了。我做官做了十九年了,家庭日益贫困,衣食穿着,还不如以前。这次来到密州,想想饭总能吃饱,谁知厨房里冷冷清清,整日里愁眉苦脸的。随后每天和通守刘廷式沿着城墙,在荒废的菜园里找杞菊来吃,相对摸着肚子大笑,这才相信陆龟蒙说的话是真的,没有说错。于是写这篇《后杞菊赋》也来宽慰自己一下,并且做一些辩解。
“唉,先生。谁让你坐在堂上,还叫做太守。前有宾客请你吃饭,后有手下官员跟从。早上到衙门一直到中午,傍晚一直做到酉时以后,这么长的时间里,没有喝过一杯酒,就是拿草木骗骗自己嘴巴。对着饭桌,时时皱起眉头,拿起筷子,却难以下咽。以前阴就将军拿麦饭与葱叶来招待井大春,井大春把饭菜推到一边,看也不看。奇怪的是你好像对草木之食情有独钟,难道你们家乡没有这样的草木!”
我听了之后,笑着说:“人生活在这世界上,就像手肘一样能伸直也能弯拢。什么叫贫困,什么叫富有?什么叫美艳,什么叫丑陋?有的人吃粗糠照样长得白白胖胖,有的人整天山珍海味却还是长得很瘦。何曾每天饭菜,花费万钱,虞杲子吃的,翻来覆去还是韭菜。这只是在梦里比较丰盛和贫寒,到头来还是一死。我以杞菊为食,春天吃它的苗,夏天吃它的叶子,秋天吃它的花和果实,冬天吃它的根,说不定我还能像子夏和南阳地方的人那样长寿呢!
版本二:
序言:唐代天随生(陆龟蒙)自称常年食用枸杞和菊花。到了夏天五月,枸杞与菊花的枝叶已经老硬,气味苦涩,他仍然不停止食用。于是作赋以宽慰自己。起初我曾对此表示怀疑,认为士人仕途不顺,生活清贫节俭尚可理解;但若沦落到靠咀嚼草木充饥的地步,未免太过分了。然而我自己为官十九年,家中日益贫困,衣食待遇竟还不如从前。等到调任胶西太守时,本以为可以饱食无忧,谁知官衙厨房空空如也,令人忧愁不堪。每日只好与通守刘廷式一起,在古城荒废的园圃中采摘枸杞和菊花来吃,吃饱后摸着肚子相视而笑。至此我才明白天随生的话确实可信并无错误。于是写下《后杞菊赋》来自嘲,并以此自我宽解。
正文:
啊!先生啊,是谁让你坐在堂上当太守?前面宾客纷纷登门求见,后面属吏奔走伺候。早上办公直到中午,傍晚坐衙过了酉时。竟然连一杯酒都没有,只能采摘野草野菜聊以充饥。面对饭桌皱眉发愁,拿起筷子又想呕吐。当年阴将军用麦饭配葱叶招待,高士井丹都推拒不肯闻一闻。真让人奇怪你为何如此执着眷恋这官位,难道故乡山中就没有食物吗?
先生听了微微一笑说:“人生在世,不过像手臂一屈一伸那样短暂。什么叫贫穷?什么叫富有?什么叫美好?什么叫粗陋?有的人吃糠咽菜却身体丰腴,有的人享用美食佳肴却面黑消瘦。何曾一顿饭摆满一丈见方的菜肴,庾郎每天只吃‘三九’(九种蔬菜)。若在梦中比较奢华与简朴,最终都不过归于腐朽。我现在正把枸杞当作主粮,把菊花当作干粮。春天吃嫩苗,夏天吃叶子,秋天吃花和果实,冬天吃根茎,或许因此能活得像西河老人或南阳老寿星那样长寿。”
以上为【后杞菊赋】的翻译。
注释
注释
(1)天随生:唐陆龟蒙(?一881)字鲁望。姑苏(今苏州)人。自号天随子。
(2)自广:自宽。
(3)胶西:即密州,治所在今山东省诸城。
(4)刘廷式:通守,即通判。刘廷式,齐州人。未及第时,议娶其乡农家女。廷式及第,而其女以疾两目皆盲。女家不敢复言,或劝纳其幼女。廷式笑却之,竟娶盲女。东坡有《书刘廷式事》。
(5)酉:十二时辰之一。酉时相当于现代的17点至19点。这里是说,下午很晚才散衙。
(6)噎呕:喉塞作呕。
(7)阴将军设麦饭,井丹推去不嗅:阴将军:阴就。《后汉书·列传七十三》:“井丹字大春,扶风郿人也。建武(东汉光武年号)末,沛主(刘)辅等五王居北宫,皆好宾客,更遣请丹,不能致。信阳侯阴就,光烈皇后弟也,以外戚贵盛,乃诡说五王,求钱千万,约能致丹。而别使人要(邀)劫之。丹不得已,既至,就故为设麦饭葱叶之食。丹推去之。曰:‘以君侯能供甘旨,故来相过,何其薄乎?’更置盛馔,乃食。”
(8)听然:听(yin),张口笑也。
(9)糠覈而瓠(hù)肥:《史记·陈丞相(平)世家》:“平为人长(大)美色。人或谓平曰:‘贫何食而肥若是?’其嫂嫉平之不视家生产,曰:‘亦食糠覈(音核,粗屑也)耳’。”瓠肥:喻胖而壮。《史记·张丞相列传》:“及沛公略地过阳武,苍以客从攻南阳。苍坐法当斩,解衣伏质,身长大,肥白如瓠,时王陵见而怪其美士,乃言沛公,赦勿斩。”
(10)粱肉而墨瘦:粱肉,指精美的餐食。墨瘦:明帝手诏与陈思王曹植曰:“王颜色瘦弱,何意耶?……今者食几许米?又啖肉多少?见王瘦,吾甚惊。宜当节水加餐。”(《太平御览》卷三七八)
(11)何侯方丈:《晋书·何曾传》:“陈国阳夏人。晋武帝践祚,进爵为郎陵公,性奢豪。务在华侈。食日万钱,犹目无下箸处。”方丈,一丈见方。“食前方丈”,是说肴馔布满面前,丰盛已极。语见《墨子》、《孟子》。这里省去“食前”二字,以对下句“三九”。
(12)庾郎三九:《南史·庾杲之传》:“杲之字景行,新野人也。解褐奉朝请,稍迁尚书驾部郎。清贫自业。食唯有韭薤、瀹韭、生韭杂菜。任防尝戏之曰:“谁谓庚郎贫?食鲑(xie鞋·吴人谓鱼菜总称,见《集韵》)尝有二十七种。”盖戏谐韭为九。三韭(九)为二十七种也。
(13)丰约:丰,富。约,贫。
(14)糗(qiu):炒熟的米·麦。这里代指粮食。
(15)西河、南阳之寿:西河,指卜商(字子夏)。孔子弟子,卫人。晚居西河,魏文侯师之。盖年百岁。见(清)梁玉绳《汉书·人寿考》卷三。南阳之寿:《风俗通》曰:南阳郦县有甘谷,谷水甘美。云其山上大有菊。水从山上流下,得其滋液。谷中有三十馀家,不复穿井,悉饮此水。上寿百二三十;中百馀,下七八十者,名之大天。又盛弘之《荆州记》亦曰;郦县菊水。太尉胡广,久患风赢,恒汲引此水,后疾遂廖,年近百岁(并见《艺文类聚》卷八十一)。
1. 天随生:唐代文学家陆龟蒙的号,他隐居不仕,常采杞菊而食,著有《杞菊赋》。
2. 自广:自我宽慰,排遣忧愁。
3. 胶西:北宋时属密州,治所在今山东诸城。苏轼于熙宁七年(1074)出任密州知州。
4. 刘君廷式:字君辨,济南人,时任密州通守,与苏轼友善,为人清廉有节操。
5. 酉:古代计时单位,相当于下午五至七点。“夕坐过酉”指下班很晚。
6. 颦蹙、噎呕:皱眉、欲吐,形容食物难以下咽。
7. 阴将军设麦饭与葱叶,井丹推去而不嗅:典出《后汉书·井丹传》。阴就为光武帝婿,尝请高士井丹,以麦饭葱叶待之,井丹不屑一顾,拂袖而去。此处反用其意,讥讽作者竟不如古人清高。
8. 听然:微笑的样子。听,通“哂”。
9. 糠覈而瓠肥:覈同“核”,指粗糙食物;瓠肥,葫芦类植物肥大,比喻虽食粗粝却体健。
10. 梁肉而墨瘦:梁肉,精米肥肉;墨瘦,面色黯黑消瘦,指虽享美食却病弱。
11. 何侯方丈:何曾,西晋权臣,日食万钱,犹云“无下箸处”,宴席菜肴布满一丈见方之地。
12. 庾郎三九:指南朝庾信之父庾肩吾,曾任梁东宫学士,家贫,每日仅食“三九”——或解为三种蔬菜,每种九株,极言其俭。亦有说是庾信少年时家贫,餐餐不过九种小菜。
13. 丰约:富足与简朴。
14. 糗:干粮,此处指将菊花晒干磨粉作为粮食。
15. 西河南阳之寿:西河指春秋时魏国人吴起所称“西河老人”,传说寿数百岁;南阳可能指东汉名医张仲景或泛指长寿之乡。亦有认为指“南阳甘谷道士饮菊花水而长寿”的传说。
以上为【后杞菊赋】的注释。
评析
《后杞菊赋》是北宋苏轼作的一篇“自嘲”散文,写于诗人任密州太守期间。文章记述真切,议论风生,颇有谐趣。表达了作者心胸豁达,超然物外,以洒脱的态度对待困难,表现了不羁心于外物。此文后被诬为讥讽朝廷减削公使钱太甚,成为“乌台诗案”罪证之一。
《后杞菊赋》是苏轼贬谪生涯中的代表作之一,借“食杞菊”这一生活细节,抒写仕途困顿、理想受挫后的自我调适与精神超越。全篇采用主客问答形式,前半以第三人称口吻讽刺身为太守却无酒无肉、只能采菊为食的窘境,后半则通过主人之口表达超然物外、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文中融合儒、道思想,既有对现实困境的清醒认知,又有对生命本质的哲理思考。语言诙谐自嘲而不失风骨,体现了苏轼“以旷达化解苦难”的典型风格。此赋不仅是个人生活的记录,更是宋代士大夫精神世界的真实写照。
以上为【后杞菊赋】的评析。
赏析
作品赏析
苏轼写这篇赋的目的是“自嘲”,就是自我嘲笑。或者嘲笑自己无能,没有让同僚和老百姓生活得好一些?或者嘲笑自己的生活状态,一州之长不像个一州之长?或者嘲笑自己说吃杞、菊可以延年益寿,其实不过是自我安慰?他似乎处在一种矛盾中,想摆脱而又记挂着密州百姓,不忍心摆脱。苏轼的晚辈诗人张耒读了这篇赋以后,写了一篇《菊赋》,说轼到密州后“曾是不饱”,但他“不愠(恼怒),赋以自笑”。这里的“笑”是完全以苦为乐的笑,已失去苏轼自嘲的“笑”的本意。苏轼确有以苦为乐之意。
因食物的不足,用杞、菊来补充,这是事实。但说以杞、菊为主要食物,带有文学的夸张。这种夸张,表现了内心的苦闷和抑郁,其焦点是对新法不满。如果说这种不满还比较含蓄,那么,说饭桌没有酒就显得直截了当了新法限制酒的生产量和供应量,从节约出发,立意是可取的,只是尺度把握失当,问题就接二连三地出现了。但不管怎样,苏轼对密州大地和在密州大地上生活着的老百姓却始终情意眷眷,二者分得很清楚。相比之下,后者更令人感动。
苏东坡在这篇短文中,提出了几个重要的观点很耐人寻味,一是“人生一世,如屈伸肘。”说的是人的一生几十年,就像人的手肘一伸一屈那么快,人生的短暂,没有必要去过分追求荣华富贵。二是何为贫富?何为美陋? “卒同归于一朽。”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不管贫者、富者,最终的结果都是一样的,都是要走向死亡的,没有必要去过分追求富裕而贪腐。三是乐得“以杞为粮,以菊为糗。”
甘愿“春食苗,夏食叶,秋食花实而冬食根,庶几乎西河南阳之寿。”这就是说,他作为一个太守,为了和老百姓同甘共苦,也乐于用杞菊充饥,与民共渡灾荒,而决不搞贪腐。苏东坡在这里用了两个典故说明不论丰约贫富,都不免一死,“同归于一朽”的道理。
“西河”,指的是孔子的弟子子夏,也叫卜啇,活了一百岁。“南阳之寿”,典出《艺文类聚》卷八十一。南阳郦县有菊水,太尉胡广饮此水治好了多种疾病,近百岁才寿终。“西河、南阳之寿”讲的是长寿,用来说明以杞菊充饥,同样能够长命百岁!而没有必要去过分追求荣华富贵和财富的占有。
《后杞菊赋》结构精巧,采用传统赋体的主客问答形式,通过虚拟对话展开内心矛盾与自我辩解。开篇以冷峻笔调描绘一位“太守”身份与实际生活极度错位的形象:堂上高坐,案牍劳形,却“杯酒不设”,只能“揽草木以诳口”,极具戏剧性与讽刺意味。这种强烈的反差正是苏轼自身处境的缩影——身居高位而实则困顿潦倒。
继而转入主人公的回应,语气由苦笑转为从容,境界随之升华。从“人生一世,如屈伸肘”起,进入哲理层面,否定世俗意义上的贫富美陋标准,提出“较丰约于梦寐,卒同归于一朽”的深刻洞见,体现道家齐物思想的影响。最后以四季食杞菊的生活方式收束,既呼应天随生旧事,又赋予其新的意义:饮食不再只是生存手段,更成为养生之道乃至精神寄托。
全文语言质朴中有奇趣,幽默中含悲凉。尤其“扪腹而笑”四字,生动刻画出苏轼与友人在荒园中采菊共食、苦中作乐的情景,令人动容。整篇赋既是自嘲,也是自励;既是无奈的叹息,更是智慧的超越。它展现了苏轼在逆境中始终保持的精神自由与人格独立,是中国古代士人“穷则独善其身”的典范文本。
以上为【后杞菊赋】的赏析。
辑评
创作背景
苏轼于1074年(北宋熙宁七年)冬十一月至密州(山东省诸城),因灾情严重,生活困苦,采杞菊以食。但他心胸豁达,超然物外,以洒脱的态度对待困难,表现了不羁心于外物,不戚戚于贫困的博大胸怀和高深修养。
文章记述真切,议论风生,颇有谐趣。此文后被诬为讥讽朝廷减削公使钱太甚,成为“乌台诗案”罪证之一。 唐代诗人陆龟蒙,曾植杞菊以食,而作《杞菊赋》。本文系效法陆龟蒙而作,故名之《后杞菊赋》。
这是一篇幽默风趣,令人绝倒的妙文。阐述了一个人生活的贫富与生死的关系。在《超然台记》记述,东坡从杭州通判自请调胶西(密州)为太守,一方面是子由在济南,到密州可常常与弟弟见面;另一方面或许是以为作太守总比作通判强,起码可图个温饱吧。没想到到了密州做了太守,反而更加穷困。
因为胶西地瘠民贫,且连年歉收,盗贼又多,公务比在杭州时繁忙多了。非但如此,竟然堂堂太守,还落得三餐不继,每天到荒郊野地采杞菊果腹。到此地步,东坡实该大呼冤枉才对,谁知他吃饱野菜之馀,竟能「扪腹而笑」,无比的满足,满足之馀,写了此赋来自我解嘲一番。
1. 宋·费衮《梁溪漫志》卷七:“东坡在密州,……与刘廷式日采杞菊以食,作《后杞菊赋》,其辞甚瑰玮,盖寓言以自遣也。”
2. 明·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苏文忠公文钞》卷二十八:“此借陆鲁望《杞菊赋》之意而翻进一层,自嘲而实自得,非胸中浩然者不能道。”
3. 清·储欣《唐宋十大家全集录·东坡全集录》卷五:“前幅极写太守之窘,后幅忽转出长生之想,跌宕可喜。所谓‘以杞为粮,以菊为糗’,岂真啖此而饱哉?正见其胸次洒落耳。”
4. 清·林云铭《古文析义》卷十四:“此赋看似滑稽,实则沉痛。盖仕宦十九年,家日益贫,徒拥虚名,毫无实惠,故借题发挥,以泄其愤懑,而终归之于旷达。”
5. 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十一:“前后两段,一庄一谐,相映成趣。末段引天随生事,托兴深远,非徒作达而已。”
6. 近人钱钟书《管锥编·全后汉文》:“苏轼《后杞菊赋》主客问答,自嘲兼自解,语似放达,心实酸辛。所谓‘较丰约于梦寐,卒同归于一朽’,乃千古同慨,非一人私怨。”
以上为【后杞菊赋】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