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湖畔的海棠树是我亲手栽种的树荫,我问您一句:今后还能有几次机会再来此地游赏?
连水中的仙子也恐怕您即将离去,特意让两朵莲花在一夜之间悄然绽放。
以上为【沈谏议召游湖,不赴,明日得双莲于北山下,作一绝持献沈,既见和,又别作一首,因用其韵】的翻译。
注释
1. 沈谏议:指沈立,字立之,北宋官员,曾任谏议大夫,喜好山水,与苏轼有交往。
2. 召游湖:邀请苏轼一同游览湖泊。
3. 不赴:没有前往参加。
4. 双莲:两朵并生的莲花,古人视为祥瑞之兆。
5. 北山:泛指湖边北面的山丘,具体地点不详。
6. 一绝:指一首绝句。
7. 持献:呈献给沈谏议。
8. 和:指沈谏议读诗后作诗酬答。
9. 因用其韵:依照沈诗所用的韵脚再作一首。
10. 棠阴:海棠树的树荫,暗喻诗人曾在此经营、留迹。
以上为【沈谏议召游湖,不赴,明日得双莲于北山下,作一绝持献沈,既见和,又别作一首,因用其韵】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诗是苏轼应沈谏议之邀游湖而未赴,次日却于北山下偶得双莲,遂作诗呈献,后又依原韵另作一首以酬和。诗中表面写景抒情,实则蕴含对友人深情厚谊的珍视与惜别之意。语言清新自然,想象奇巧,将自然现象(双莲并开)拟人化,赋予其情感与意志,体现出诗人敏锐的感受力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全诗短小精悍,意蕴悠长,既有文人雅趣,又含深情厚意,是典型的东坡式即兴酬答之作。
以上为【沈谏议召游湖,不赴,明日得双莲于北山下,作一绝持献沈,既见和,又别作一首,因用其韵】的评析。
赏析
此诗为七言绝句,结构紧凑,意境清幽。首句“湖上棠阴手自栽”点出诗人与湖景的深厚渊源——那片海棠林乃自己亲手种植,不仅写出他对这片山水的投入,更暗示一种精神归属。次句“问公更得几回来?”笔锋一转,由景及人,直抒胸臆,流露出对友人难再重逢的隐忧,语气温婉而情意深沉。后两句“水仙亦恐公归去,故遣双莲一夜开”,极富浪漫色彩:诗人将自然现象升华为情感象征,设想水中的仙灵因不舍沈公离去,特令双莲齐放以作挽留。这种拟人化的构思,既巧妙呼应了“双莲”的祥瑞之兆,又烘托出宾主之间的高雅情谊。全诗虚实相生,情韵兼胜,体现了苏轼善于在日常琐事中发掘诗意的才华。
以上为【沈谏议召游湖,不赴,明日得双莲于北山下,作一绝持献沈,既见和,又别作一首,因用其韵】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语虽浅近,意极深远,双莲之开,本属偶然,而以水仙有情托出,便觉天机自动。”
2. 纪昀《纪批苏诗》卷二十:“小巧清妙,非刻意为之,而风致自佳。‘水仙’二句,设语奇而入理,可谓善体物情者。”
3. 冯应榴《苏文忠公诗合注》引施元之注:“公时在杭州倅任,与沈多唱酬。此诗因不赴约而赋,托兴双莲,寓意缠绵而不露,真得风人之遗。”
4. 钱钟书《宋诗选注》:“把客观的自然现象讲成带有主观感情的安排,这是中国旧诗常用的伎俩;但这里并不陈腐,因为说得新鲜灵活,仿佛真有水神在操持花信。”
以上为【沈谏议召游湖,不赴,明日得双莲于北山下,作一绝持献沈,既见和,又别作一首,因用其韵】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