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你的诗如山岭间的云气般清逸高远,素来不屑于沉醉在红裙美酒之间。
不知你是否曾穿着简朴的木屐踏遍青山翠色,只见轻巧的船桨划破湖面波纹。
我颇怀念当年像袁彦道那样呼卢赌酒的豪情,却难以请动如灌将军那般直率骂座的豪士。
晚风与落日本无主人,我毫不吝惜将这清凉美景与你共享。
以上为【会客有美堂,周邠长官与数僧同泛湖往北山,湖中闻堂上歌笑声,以诗见寄,因和二首,时周有服】的翻译。
注释
1. 会客有美堂:有美堂位于杭州西湖畔,为宋代名堂,常为官员宴集之所。“会客”指在此接待宾客。
2. 周邠(bīn)长官:周邠,字开祖,北宋诗人,曾任杭州地方官,与苏轼有诗文往来。
3. 有服:指周邠正处丧期,身着丧服,故不能参与堂上宴乐,只能隔湖遥闻。
4. 霭霭:云气密集貌,此处形容诗风高远缥缈。
5. 不许醉红裙:意谓其诗格调高洁,不涉艳情,不耽声色。红裙代指歌妓或宴乐场合。
6. 野屐:山野间所穿的木屐,象征隐逸或游山之趣。
7. 轻桡:轻便的小船桨,代指小舟。
8. 呼卢袁彦道:袁宏,字彦道,东晋名士,善清谈,亦好博戏,“呼卢”为古代赌博掷骰子时的呼喊声,此处借指豪放不羁的聚会。
9. 骂座灌将军:指西汉灌夫,性刚直,曾在宴席上因不满权贵而怒骂,后被诛。此处喻指刚烈敢言之士,亦暗含对世俗宴乐的不屑。
10. 元无主:“原无主”的省写,意为原本没有归属,强调自然之景人人可享。
以上为【会客有美堂,周邠长官与数僧同泛湖往北山,湖中闻堂上歌笑声,以诗见寄,因和二首,时周有服】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回应友人周邠寄诗之作,写于周邠携僧人泛舟西湖、途经有美堂时,闻堂上歌笑之声而作诗相寄,苏轼因而和诗二首之一。全诗以清雅之笔写山水之趣,寓友情于自然景物之中,既赞周邠诗才高洁,又抒己身超然之志。语言冲淡自然,意境开阔,体现了苏轼中期诗风中融合儒释道思想、寄情山水、旷达自适的特点。诗中用典精切而不露痕迹,情感真挚而不失节制,尤其末联“晚风落日元无主,不惜清凉与子分”,将自然之美化为友情的馈赠,情韵悠长。
以上为【会客有美堂,周邠长官与数僧同泛湖往北山,湖中闻堂上歌笑声,以诗见寄,因和二首,时周有服】的评析。
赏析
本诗结构严谨,前四句写周邠之行迹与诗风,后四句转入抒情与感慨,层次分明。首联以“岭云”喻诗,既状其飘逸之态,又显其高洁之质,“不许醉红裙”一句,直接点出其人格与诗格的清峻。颔联转写实景,一“穿山翠”一“破浪纹”,动静结合,勾勒出周邠携僧泛湖、远离尘嚣的画面,暗含对其超脱俗务的赞赏。颈联用典巧妙,以“呼卢”与“骂座”两个历史人物对照,既表达对往昔豪情的追忆,又反衬当下情境的克制与疏离——周邠虽近喧哗(堂上歌笑),却因“有服”而不得入,正如诗人内心虽怀豪情,却不得不收敛。尾联最为精彩,将晚风落日这一苍茫景象视为无主之物,主动提出“与子分”清凉,既见友情之深厚,又显胸怀之旷达,将全诗推向一种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境界。语言看似平淡,实则意蕴深远,是苏轼和诗中的上乘之作。
以上为【会客有美堂,周邠长官与数僧同泛湖往北山,湖中闻堂上歌笑声,以诗见寄,因和二首,时周有服】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清旷绝俗,语若不经意,而情致绵邈,得陶韦之遗意。”
2. 纪昀《苏文忠公诗集辑注》卷十五评此诗:“前四句写景写人,俱从虚处着笔,不粘不滞;后四句用事自然,结语尤妙,将无情之景说得有情,见东坡胸次。”
3. 冯应榴《苏文忠公诗合注》引查慎行语:“‘晚风落日元无主’,此等句非胸中有万壑者不能道。”
4. 清代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卷十九:“此诗因寄而和,情文相生。周邠方持服,故避宴游,而苏公知其心迹,故以清凉分赠作结,寓意深远。”
以上为【会客有美堂,周邠长官与数僧同泛湖往北山,湖中闻堂上歌笑声,以诗见寄,因和二首,时周有服】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