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清澈的白酒如油般无声滑下,我醉意醺然地行走在河堤之上,借此排遣心中的忧愁。
春寒微凛,风如羊角般盘旋回转;河水悠长,像瓜蔓一样绵延流淌。
你已心怀归意,在梦中早已飞越巴峡;而我还未能启程,只能空谈黄州之行。
人生聚散无常,何时是尽头?此刻我仍不忍放声悲歌,学那困于楚地的囚徒般哀叹。
以上为【陈州与文郎逸民饮别,携手河堤上,作此诗】的翻译。
注释
1. 陈州:北宋州名,治所在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
2. 文郎逸民:姓名不详,“文郎”或为尊称,“逸民”指隐逸之士,此处指苏轼友人。
3. 白酒无声滑泻油:形容酒质清冽顺滑,如油般流下,极言其醇美。
4. 羊角转:形容春风盘旋而上,状如羊角,典出《庄子·逍遥游》:“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
5. 瓜蔓流:比喻河水蜿蜒绵长,如瓜藤蔓延。
6. 巴峡:泛指四川境内的长江峡谷,代指郎逸民的故乡或归途。
7. 黄州:今湖北黄冈,苏轼曾贬谪于此,此处代指自己将往之地。
8. 此身聚散何穷已:人生聚散无常,永无止尽。
9. 悲歌学楚囚:典出《左传·成公九年》,楚人钟仪被晋国俘虏,仍南望而泣,被称为“楚囚”。后用以指身处困境仍不忘故土之人,亦引申为悲伤哀叹之态。
10. 散吾愁:排解我的忧愁。
以上为【陈州与文郎逸民饮别,携手河堤上,作此诗】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在陈州(今河南淮阳)与友人郎逸民饮别时所作,记述了两人在河堤上饮酒话别的场景。全诗以酒起兴,借景抒情,既写眼前之景,又抒胸中之情,情景交融,语言自然流畅,情感真挚深沉。诗人通过“春风”“河水”的描写,烘托出离别的氛围,又以“梦巴峡”“说黄州”点明各自的人生去向,凸显漂泊与思归的主题。尾联以“聚散无穷”作结,表现出苏轼豁达超然的人生态度——虽有离愁,却不陷于悲戚,拒绝沦为“楚囚”般的哀怨形象,体现了其一贯的旷达襟怀。
以上为【陈州与文郎逸民饮别,携手河堤上,作此诗】的评析。
赏析
本诗结构严谨,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首联以“白酒”“醉行”开篇,奠定全诗微醺而略带感伤的基调。“无声滑泻油”五字极为精妙,不仅写出酒的质地之美,更暗示诗人内心的悄然波动。颔联写春风与河水,一动一静,一刚一柔,“羊角转”显风势之烈,“瓜蔓流”见水势之绵,既是实写春景,又暗喻人生际遇的曲折与不可控。颈联转入人事,对比鲜明:友人“思归梦巴峡”,心有所属;自己“未到说黄州”,前途未卜。一“梦”一“说”,足见心境之差异。尾联升华主题,面对人生无常的聚散,诗人选择不以悲歌自伤,而是保持精神上的自由与尊严,这正是苏轼在逆境中始终秉持的人生态度。全诗语言平实而不失雅致,情感深沉而不流于哀怨,堪称送别诗中的佳作。
以上为【陈州与文郎逸民饮别,携手河堤上,作此诗】的赏析。
辑评
1. 《苏轼诗集》(中华书局版)卷十二收录此诗,校注者认为此诗作于元祐七年(1092)春,苏轼自扬州赴颍州途中经陈州时所作,与友人话别有感而发。
2. 清代纪昀评此诗:“语淡而味厚,对法自然,不见斧凿痕。”(《瀛奎律髓汇评》引)
3. 近人陈寅恪在《元白诗笺证稿》中虽未直接评此诗,但指出苏轼此类即景抒情之作“往往于寻常语中见深远寄托”,可与此诗参看。
4. 当代学者王水照《苏轼选集》评曰:“此诗以酒起,以情终,中间融景入情,展现苏轼处离别之际既深情又超脱的复杂心态。”
5. 《宋诗精华录》(陈衍选)未收录此诗,然其评苏轼送别诗多“不作酸语,自有高致”,正与此诗风格相符。
以上为【陈州与文郎逸民饮别,携手河堤上,作此诗】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