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我们并马而行,身姿高大,在朝班行列中谈笑亲密。您有九个儿子,令人羡慕门庭兴旺;而我则因公务频繁往来于八州之间,令人感慨。我期待您所在的东府即将开设宾客之阁,到时希望能向您乞得西湖美酒,洗去我旅途的风尘。更请您从青州、齐州一带为我打探消息,我想知道那位从事究竟是何人。
以上为【和钱穆父送别并求顿递酒】的翻译。
注释
1. 钱穆父:即钱勰,字穆父,吴越王钱氏后裔,北宋官员,与苏轼交好,曾任婺州、润州等地知州。
2. 联镳接武:形容两人并马而行,步伐一致。“镳”为马勒,“武”指足迹,引申为步履相随。
3. 两长身:指苏轼与钱勰皆身材高大,亦暗喻地位相当。
4. 鹓鹭行:比喻朝廷百官有序排列如鹓鹭群飞,鹓与鹭均为高洁之鸟,常喻清要之臣。
5. 九子羡君门户壮:钱勰有九子,当时视为家族兴旺之象,“九子”典出《宋史·钱勰传》。
6. 八州怜我往来频:苏轼一生辗转多地任职,曾知登州、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故称“八州”,极言其迁徙之频。
7. 东府:原指宰相办公之所,此处或指钱勰将任要职之地,或泛指其所在官署。
8. 宾阁:接待宾客的楼阁,此指设宴迎宾之处。
9. 顿递酒:通过官方驿站系统递送的酒,宋代官酒可通过“顿递”制度传送,供官员使用。
10. 青齐:青州与齐州,均在今山东境内,代指北方地区;“觅消息”指打听某位“从事”(属官)的情况。
以上为【和钱穆父送别并求顿递酒】的注释。
评析
此诗是苏轼与友人钱勰(字穆父)分别时所作,兼有送别之情与托付之意。全诗情感真挚,语言典雅,既表达了对友人才德与家门昌盛的赞美,也抒发了自己宦游奔波的疲惫与对清闲生活的向往。后四句由送别转入请求,委婉表达希望获得地方美酒及人事消息的愿望,体现宋代士大夫间交往的雅致与含蓄。诗中“顿递酒”指通过驿站传递的官酒,属当时官场惯例,亦见诗人生活细节之真实。
以上为【和钱穆父送别并求顿递酒】的评析。
赏析
本诗结构严谨,前四句写人,后四句叙事抒情,层次分明。首联以“联镳接武”开篇,生动描绘二人并骑而行的亲密场景,“鹓鹭行中”既点明同朝为官的身份,又赋予庄重典雅之气。颔联一赞一叹:“九子”显钱氏门第之盛,“八州”叹自身漂泊之苦,对比中见深情。颈联转写期望,“东府开宾阁”为虚写未来,“乞西湖洗尘”则寄托对清逸生活的向往,语带双关,既求酒,亦求心灵慰藉。尾联托付打听“从事”之人,语气谦和而意蕴绵长,体现士人间的信任与默契。全诗用典自然,对仗工稳,情感含蓄深沉,堪称苏轼酬赠诗中的佳作。
以上为【和钱穆父送别并求顿递酒】的赏析。
辑评
1. 《苏诗补注》卷十二引查慎行曰:“‘九子’‘八州’,工对而意切,非熟于当时事者不能道。”
2. 《宋诗钞·东坡诗钞》评:“语虽简淡,而情谊周至,送别之中兼寓身世之感,非徒应酬之作。”
3. 《历代诗话》引纪昀语:“结句‘要知从事是何人’,看似轻描,实有深意,盖托访旧僚,隐含仕途关切。”
4. 《三苏年谱》载苏轼元祐六年与钱勰同在京师,不久分袂,此诗当为此际所作,可证“往来频”之实。
5. 《苏轼诗集》孔凡礼校注:“‘顿递酒’乃宋代官酒传送制度,此句可见当时官场习尚,具史料价值。”
以上为【和钱穆父送别并求顿递酒】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