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行于世先春秋,国风变衰始柏舟。文辞感激多所忧,律吕尚可谐鸣球。
先王泽竭士已偷,纷纷作者始可羞。其声与节急以浮,真人当天施再流。
笃生梅公应时求,颂歌文武功业优。经奇纬丽散九州,众皆少锐老则不。
翁独辛苦不能休,惜无采者人名遒。贵人怜公青两眸,吹嘘可使高岑楼。
坐令隐约不见收,空能乞钱助饙馏。疑此有物司诸幽,栖栖孔孟葬鲁邹。
后始卓荦称轲丘,圣贤与命相楯矛。势欲强达诚无由,诗人况又多穷愁。
李杜亦不为公侯,公窥穷阨以身投。坎轲坐老当谁尤,吁嗟岂即非善谋。
虎豹虽死皮终留,飘然载丧下阴沟。粉书轴幅悬无旒,高堂万里哀白头。
东望使我商声讴。
翻译
诗歌传世早于孔子春秋,国风衰变始自柏舟。
文辞激切饱含忧患,音律尚可谐鸣玉球。
先王遗泽枯竭士风偷薄,纷纭作者方觉可羞。
声韵节奏急躁浮夸,真命天子重施德流。
天降梅公应时而出,颂歌文武功业优隆。
经纬奇丽散播九州,众人少时锐气老则无。
翁独辛苦耕耘不休,可惜无人采诗显名遒。
贵人青眼赏识才俊,吹嘘可送直上岑楼。
却使隐没不见收用,空得乞钱维持饙馏。
疑有幽物掌管命运,栖惶孔孟葬在鲁邹。
后世方称卓荦孟轲,圣贤总与命运相矛。
强求显达实无途径,诗人况且多陷穷愁。
李杜亦未得为公侯,公甘投身穷厄之境。
坎坷终老该怨何人,唉呀岂能说非善谋。
虎豹虽死皮终留存,飘然扶丧归下阴沟。
粉轴书卷悬无旌旒,高堂万里哀痛白头。
东望令我悲歌商讴。
以上为【哭梅圣俞】的翻译。
注释
柏舟:《诗经·邶风》篇名,旧解为“仁人不遇”。
律吕鸣球:古代音律与玉磬,喻诗歌声律之美。
真人当天:指宋仁宗在位,真人谓明君。
经奇纬丽:以织布喻诗文创作,经指内容,纬指形式。
饙馏(fēn liù):蒸饭与馏饭,指基本生计。
轲丘:孟轲(孟子)与孔丘(孔子)。
楯矛:矛盾,语出《韩非子》。
阴沟:颍州地名,梅尧臣归葬之处(今安徽阜阳)。
商声:五音中的秋声,悲凉之音。
以上为【哭梅圣俞】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宏阔的文学史视野重构梅尧臣的创作意义。前八句从《诗经》传统衰变切入,确立梅公在文学长河中的坐标;中段“笃生梅公”至“空能乞钱”以对比手法,展现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后十二句通过孔孟、李杜的并置,将个人悲剧升华为“圣贤与命相楯矛”的永恒命题。全诗打破传统悼亡诗的哀婉格局,在宋代“以文为诗”的潮流中开创“哲学式悼亡”的新范式。
以上为【哭梅圣俞】的评析。
赏析
诗作在三个维度实现突破:一是文学史观的系统建构,通过“诗先春秋-国风变衰-真人再流”的线性叙述,将梅尧臣定位为接续《诗经》传统的枢纽人物;二是命运观照的哲学升华,用“圣贤与命相楯矛”揭示才华与际遇的普遍悖论,较之韩愈《柳子厚墓志铭》更具思辨深度;三是意象系统的匠心经营,“虎豹留皮”喻文学不朽,“空悬粉轴”指遗稿零落,在具象与抽象间形成张力。这种将个体悼亡扩展为文化沉思的笔法,直接影响叶适《徐道晖墓志铭》等南宋诗文创作。
以上为【哭梅圣俞】的赏析。
辑评
叶梦得《石林诗话》卷上:
“荆公《哭圣俞》‘律吕尚可谐鸣球’句,非独知圣俞诗,乃深于古乐者之言。”
刘辰翁《王荆公诗评》:
“此篇悲壮激越,从《史记·屈原列传》化出,‘势欲强达诚无由’九字,说尽古今才士之痛。”
吴之振《宋诗钞·临川诗钞序》:
“《哭梅圣俞》长篇,如太牢之悦口,夜明之夺目,既见公与圣俞交谊,尤见公之诗学渊源。”
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十二:
“荆公此作,夹叙夹议,纵横变化,而章法极整,‘栖栖孔孟’一段,真韩杜血脉。”
以上为【哭梅圣俞】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