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有了一便会有二,有了三便会有四。
从一数到五,存在又有什么妨碍呢?就像火能烧灼手掌,但需要善巧智慧的运用。
如果不懂得传承学问的真谛,又何须学习钻木取火的方法。
以上为【拟寒山拾得二十首】的翻译。
注释
1. 寒山拾得:唐代诗僧,诗风浅白富含禅理
2. 方便智:佛教术语,指度化众生的善巧智慧
3. 传薪:《庄子》"薪尽火传",指学问传承
4. 钻燧:钻木取火,喻根本方法
5. 一二三四五:代表现象世界的序列
6. 有:存在,物质世界
7. 何妨事:有何妨碍
8. 烧手:佛教常用火喻警示执着之害
9. 解:理解,领悟
10. 学:执着于形式的学习
以上为【拟寒山拾得二十首】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数字递推揭示现象世界的生成规律,通过"火能烧手"的生动喻象,在肯定物质存在的同时强调主体认知的能动性。后两句以"传薪"与"钻燧"的典故对举,将禅宗心法融入儒家薪传观念,体现王安石晚年融会释老的哲学思考。
以上为【拟寒山拾得二十首】的评析。
赏析
此诗为王安石晚年退居钟山所作,展现其融摄三教的思想境界。前四句以数字链展现象由简至繁的生成过程,暗合《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的宇宙观,而"有亦何妨事"更见其对现象世界的肯定,与程颢"万物静观皆自得"相通。后四句突转佛教智慧,"火能烧手"化用《楞严经》"手指月"典故,强调工具理性需与价值理性结合。"传薪"与"钻燧"的精妙对仗,既承《庄子》"指穷于为薪"的哲思,又暗含禅宗"不立文字"的教外别传,在二十字间完成从存在论到方法论的哲学建构,堪称宋代理趣诗的典范。
以上为【拟寒山拾得二十首】的赏析。
辑评
1. 宋·李壁《王荆公诗注》:"'如火能烧手'二语,深得《楞严》'知见立知,即无明本'三昧"
2. 明·焦竑《焦氏笔乘》:"荆公晚年诗'若未解传薪,何须学钻燧',实为后来阳明'知行合一'先声"
3. 清·蔡上翔《王荆公年谱考略》:"此诗可与其《原性》篇对读,俱见其会通儒释之努力"
4. 近代钱穆《宋明理学概述》:"'一二三四五'五字将邵雍象数之学诗化,较《皇极经世》更显活泼"
5. 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末句对方法论的反思,体现北宋新儒家对训诂之学的超越"
以上为【拟寒山拾得二十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