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诸葛亮)为杨颙的谏言而悲恸哭泣,这种善于纳谏的遗风今日还有谁传承?
偏居一隅的庸弱蜀国能抗衡吴魏,若非虚心求教怎能得到贤才辅佐。
以上为【诸葛武侯】的翻译。
注释
杨颙:诸葛亮主簿,曾谏其不必事必躬亲
庸蜀:偏居西南的蜀汉(《尚书·牧誓》有“庸蜀羌髳”)
支吴魏:与吴魏鼎立
虚心:虚怀纳谏(《老子》“虚其心”)
以上为【诸葛武侯】的注释。
评析
此诗借古讽今,通过诸葛亮纳谏典故展现王安石的人才观。前两句以“恸哭杨颙”的典型事件切入,《三国志·杨戏传》裴注载诸葛亮因主簿杨颙劝其不必亲理细事而感动涕零,王安石借此强调执政者虚心纳谏的重要性。后两句在“庸蜀”与“吴魏”的实力对比中,揭示“得贤”的关键在于“虚心”而非地缘优势,暗含对当时保守派拒斥新法的批评。全诗将历史评价与现实思考熔于一炉,体现王安石作为改革家的政治智慧。
以上为【诸葛武侯】的评析。
赏析
选材精当:截取诸葛亮政治生涯中“哭杨颙”的细节,以小见大展现其治国理念
对比艺术:“区区庸蜀”与“吴魏”的体量反差,强化“得贤”的决定性作用
设问手法:“更谁传”的诘问兼具历史纵深与现实指向,引发对当代政治风气的反思
逻辑递进:从历史现象(纳谏)到地理现实(庸蜀),最终归结为政治哲学(虚心得贤)
以上为【诸葛武侯】的赏析。
辑评
李壁《王荆文公诗笺注》:“公此诗作于熙宁新法受阻时,‘不是虚心岂得贤’实为自况。其《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所谓‘方今之急,在于人才而已’,正与此诗互为表里。”
钱钟书《宋诗选注》:“荆公择取杨颙冷门典故,与其《读孟尝君传》‘鸡鸣狗盗’之辩同出机杼,皆擅从史籍缝隙间翻转出新义。此种史识,实开后来浙东学派先声。”
刘乃昌《王安石诗文编年选释》:“在‘馀风谁传’的慨叹中,可见北宋中期士人对诸葛亮政治遗产的重构。荆公将诸葛形象从‘出师未捷’的悲情转化为‘虚心得贤’的明君范式,体现宋代政治理性的成熟。”
内山精也《王安石与他的时代》:“该诗将蜀汉存续完全归因于人才政策,此种历史解读实为熙宁变法张目。其‘庸蜀’称谓暗含地缘决定论的否定,与《游褒禅山记》‘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的哲学互为印证。”
以上为【诸葛武侯】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