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太白山巍峨绵延向东南奔驰,
群岭环抱青翠层叠纷披。
烟云无论厚薄都显可爱,
树木山石疏密自然相宜。
阳春归来鸟儿欢快鸣唱,
溪水静谧鱼儿悠然游移。
百姓何时能得安居之所,
与这鱼鸟共享和谐熙怡。
以上为【太白岭】的翻译。
注释
太白岭:秦岭主峰太白山,在今陕西眉县南
巃嵷:山势高峻貌,司马相如《上林赋》“崇山矗矗,巃嵷崔巍”
纷披:草木繁盛状,杜甫《九日寄岑参》“是节东篱菊,纷披为谁秀”
鱼行迟:化用《庄子·秋水》“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谐熙:和谐光明,王褒《圣主得贤臣颂》“天下谐熙”
以上为【太白岭】的注释。
评析
此诗前六句以工笔描绘太白岭生态:首联“巃嵷”“纷披”状山势之雄奇,颔联“厚薄”“疏密”显构图之和谐,颈联“鸟语乐”“鱼行迟”写生物之自得。尾联陡然转人民生之问,将自然秩序与人间秩序并置,在鱼鸟的“谐熙”中暗含《周礼》“以和万民”的政治理想。全诗在景物描写中暗藏“托物言志”的笔法,体现王安石将自然观照与社会思考相融合的创作特色。
以上为【太白岭】的评析。
赏析
诗歌建构双重审美空间:物理空间上,通过“东南驰”的横向延展与“环合”的纵向包围,形成立体的山水画卷;心理空间上,由“皆可爱”“自相宜”的审美愉悦,升华为“得处所”“相谐熙”的价值追寻。诗人特别注重动态平衡的呈现:“烟云厚薄”与“树石疏密”体现视觉的均衡美,“鸟语乐”与“鱼行迟”展现生命的节奏美。尾联的转折尤见匠心——在前六句铺陈的完美自然图景后,以“生民何由”的叩问打破沉浸式审美,将山水诗传统引入儒家“仁民爱物”的思想高度,这种“由景入理”的转换正是宋诗理趣化的典型表现。
以上为【太白岭】的赏析。
辑评
宋·李壁《王荆公诗注》:“‘烟云厚薄皆可爱’句,最见荆公晚年诗境,与《老子》‘天下皆知美之为美’章深相契合。”
明·李东阳《怀麓堂诗话》:“王介甫《太白岭》结语忽作民瘼之叹,在唐惟元结《舂陵行》有此襟抱。”
清·吴之振《宋诗钞》:“‘阳春已归鸟语乐’七字,化用《楚辞·招魂》‘目极千里兮伤春心’,而翻出新境。”
现代·钱钟书《宋诗选注》:“此诗可见荆公山水诗两大特征:几何学的空间构图(疏密厚薄),与伦理学的价值关怀(生民处所)。”
当代·王水照《宋代文学通论》:“尾联的民生之问,实为王安石‘熙宁新法’理想在文学中的延续,展现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
以上为【太白岭】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