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金黄的大杏与成熟的小麦交相辉映,巢中幼鹊跌落,嫩竹蜷曲初生。
我故意带着世俗的歌舞酒乐去打扰隐居的张山人,只见骑着小马、身着红妆的歌妓遍布山谷。
提壶鸟鸣叫仿佛劝人饮酒,情意虽深;杜鹃啼声急促,催人归去更显紧迫。
酒宴将尽,宾客散去,我独自关上园门,只见斜阳寂寞地挂在稀疏的树梢上。
以上为【携妓乐游张山人园】的翻译。
注释
1. 携妓乐游张山人园:携带着歌妓与音乐前往隐士张山人的园林游玩。妓乐,指古代陪侍宴饮的女乐,非今义之妓。
2. 大杏金黄小麦熟:杏子成熟呈金黄色,小麦也已收割或即将收割,点明时节为初夏。
3. 坠巢乳鹊拳新竹:幼鹊从巢中掉落,嫩竹卷曲未展。“拳”通“蜷”,形容新竹初生时卷曲之态。
4. 故将俗物恼幽人:故意带着世俗之物(指妓乐)来打扰隐居之人(张山人)。幽人,隐士。
5. 细马红妆满山谷:骑着骏马、穿着红衣的歌女遍布山谷,极言游赏场面之盛。
6. 提壶劝酒:提壶鸟(即“提壶芦”,一种鸟类,鸣声似“提壶”)鸣叫,古人附会其声如劝人饮酒。
7. 杜鹃催归:杜鹃鸟啼声凄厉,古有“不如归去”之谐音联想,象征思乡或催人归返。
8. 酒阑人散:酒宴结束,宾客离去。阑,尽、残。
9. 却关门:反手关门,表示独处。却,回转、退下。
10. 寂历斜阳挂疏木:寂静冷清的夕阳挂在稀疏的树木上。寂历,寂静冷落貌;疏木,枝叶稀少的树木。
以上为【携妓乐游张山人园】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在宋代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记述其携妓乐游友人张山人园林之事。诗中通过描绘自然景物与人事活动的对比,表现出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现实中无法摆脱尘俗羁绊的矛盾心理。前四句写景叙事,以“俗物”扰“幽人”,暗含自嘲与调侃;后四句转入抒情,借鸟声点出时间流转与人生无常,结尾以“寂历斜阳”收束,意境苍凉,余韵悠长。全诗语言清新自然,寓哲理于景物之中,体现了苏轼融通儒释道的思想境界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以上为【携妓乐游张山人园】的评析。
赏析
本诗以一次游园经历为线索,巧妙融合自然景象与人文活动,展现出苏轼特有的旷达与深沉交织的情怀。首联写景,以“大杏金黄”“小麦熟”点明农事丰稔之象,充满生机;“坠巢乳鹊”“拳新竹”则细腻刻画初夏生态,动静结合,富有画面感。颔联笔锋一转,写自己携妓乐入山林,“细马红妆满山谷”一句色彩浓丽,与山林幽静形成强烈反差,而“故将俗物恼幽人”则语带调侃,实则自省——以尘世喧嚣扰高士清净,既是戏谑,亦含愧意。颈联借鸟鸣传情,“提壶”“杜鹃”皆禽声而赋予人意,一劝饮,一催归,构成内在张力,暗示诗人内心留恋与归隐之间的挣扎。尾联“酒阑人散却关门”回归孤独本真,斜阳孤挂疏木,景象萧疏,情感沉静,将全诗推向深远的哲思之境。此诗结构严谨,由动入静,由闹归寂,体现苏轼“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美学追求。
以上为【携妓乐游张山人园】的赏析。
辑评
1. 《纪昀评苏文忠公诗集》:“此诗情景交融,末二语尤见苍茫之致,非徒写游宴而已。”
2. 《宋诗钞·东坡集》:“‘细马红妆满山谷’,写得豪宕;‘寂历斜阳挂疏木’,收得凄清。一放一收,极有顿挫。”
3. 《唐宋诗醇》卷三十九:“通篇以俗写雅,以闹衬寂,结处斜阳疏木,悄无人声,真觉万念俱空。东坡胸次,于此可见。”
4.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卷二十:“起写景清绝,次写事不避俗,然皆有寄托。‘提壶’‘杜鹃’二语,兴象天然,结语尤妙,一片化机。”
5.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酒阑人散,闭门独立,斜阳在树,触目成悲。此种境界,惟东坡能道出。”
以上为【携妓乐游张山人园】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