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请你试着登上秦岭眺望那古老的秦川,
遥想那长安东门的春天,景致是多么可爱。
在这二月的美好时节送你从此地离去,
务必要在瓜熟之时,赶到那邵平的故园。
以上为【送新安张少府归秦中】的翻译。
注释
新安:唐代县名,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下辖。
少府:唐代对县尉的尊称。
秦中:指今陕西中部平原地区,古属秦国,故称。
秦岭:此处指位于关中平原南部的终南山。
秦川:泛指秦岭以北的渭水平原,即关中。
青门:汉代长安城东南的霸城门,因门色青,故称。后常泛指京城或归隐之处。
仲月:指春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二月。
瓜时:瓜成熟的时期,指农历七月。
邵平田:《史记·萧相国世家》载,秦朝东陵侯邵平,秦亡后沦为布衣,在长安城东青门外种瓜为生,其瓜味美,世人称之为“东陵瓜”。后常用“邵平瓜”、“青门瓜”指代隐逸生活或故园。
以上为【送新安张少府归秦中】的注释。
评析
主题:这是一首构思巧妙的送别诗。诗人送一位姓张的县尉(少府)从新安(今属河南)返回秦中(今陕西关中地区),全诗未着墨于离别现场的伤感,而是将情感倾注于对友人归途及归后生活的遥想与叮嘱中。
手法:
虚实结合:首句“试登”并非实指,而是虚拟之辞,引导友人(也引导读者)神游秦川,巧妙地将空间从送别地切换到目的地。
用典贴切:尾句化用“邵平种瓜”的典故,既切合友人归秦中的行程,又蕴含了对其归隐田园、享受安宁生活的美好祝愿,含蓄而风雅。
以上为【送新安张少府归秦中】的评析。
赏析
此诗虽短,却情意深长,展现了孟浩然诗歌冲淡而隽永的风格。
以景引情,境界开阔:诗的开篇便以“登秦岭”、“望秦川”的宏大视角,将离愁别绪置于一个广阔的地理空间与悠久的历史背景(秦川、青门)之中,避免了普通送别诗的狭小格局,显得超逸旷达。
时空交织,意蕴丰富:诗歌巧妙地编织了时空的经纬。空间上,从眼前的新安到远方的秦岭、秦川、青门;时间上,从送别的二月(仲月)联想到抵达时的七月(瓜时)。这种跨越使得诗意在短暂的送别瞬间得以无限延伸,蕴含了诗人对友人漫长旅途的深切关怀。
典故的深层意涵:“邵平田”的运用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它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坐标,更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既是对友人即将回归故里的实指,也暗含了诗人对一种理想生活方式的向往——告别官场的纷扰,回归田园的宁静与自在。这层意味非常契合孟浩然自身的隐逸情怀,使得这首送别诗也成为了诗人自身志趣的一种委婉表达。
以上为【送新安张少府归秦中】的赏析。
辑评
(明)桂天祥《批点唐诗正声》:
“(此诗)景况寂寥,句法清婉。”
(评点:此评精准地抓住了诗歌意境与语言的特点。“寂寥”并非指冷清,而是指一种超脱于喧闹离别场面之外的清远意境;“清婉”则指其语言清新婉转,不事雕琢。)
(明)唐汝询《唐诗解》:
“此言君归秦中,正当春仲,登岭望川,青门在目,计其程期,瓜时必达邵平之田矣。……通篇不说惜别,而惜别自见。”
(评点:唐汝询详细梳理了诗歌的内在逻辑,并明确指出其含蓄蕴藉的艺术特色,即情感不直接道破,而是通过场景的描绘和典故的运用自然流露。)
现代学者、北京大学教授陈贻焮《孟浩然诗选》:
“这首诗写送友人回长安,却从长安着笔,叮嘱友人别忘了在瓜熟时节赶到邵平种瓜的地方。用典贴切,不仅因为邵平田在长安附近,更主要的是借此表露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以上为【送新安张少府归秦中】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