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北固山俯瞰着京口城,夷山矗立在大海之滨。
江风卷起白色浪涛,愁坏了渡口的行人。
以上为【扬子津望京口】的翻译。
注释
1. 扬子津:古渡口名,《元和郡县志》"扬子津在江都县南二十里"
2. 京口:今镇江古称,《宋书·州郡志》"京口因山为垒,缘江为境"
3. 北固:北固山,《太平寰宇记》"北固山在丹徒县北一里"
4. 夷山:焦山古称,《舆地纪胜》"焦山一名谯山,又名夷山"
5. 愁杀:唐人口语,极言愁苦,张籍《湘江曲》"送人发,送人归,白蘋茫茫鹧鸪飞"
以上为【扬子津望京口】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孟浩然行旅扬子津的即景之作,在简淡笔墨中蕴含浩渺时空。全诗以"北固临京口"的俯视视角与"夷山近海滨"的平远构图,构建出立体化的地理空间;后两句突转动态描写,"江风白浪"的自然威势与"愁杀渡头"的人文焦虑形成强烈反差,在二十字间完成从客观景象到主观感受的诗意转化,展现盛唐山水诗"即景会心"的审美特质。
以上为【扬子津望京口】的评析。
赏析
该诗在艺术上呈现三重递进:首句"北固临京口"以山势的垂直压迫感奠定全诗雄浑基调,暗合《世说新语》"风景不殊"的地理认知;次句"夷山近海滨"拓展水平视野,将长江景深延伸至东海,形成"江山海"的三重地理格局;第三句"江风白浪起"突然打破静观,用"风""浪"的动态元素激活画面;结句"愁杀渡头人"更将自然力转化为心理压力,在渡口这个临界空间里,暗喻诗人仕隐之间的生存困境。孟浩然巧妙化用谢朓"大江流日夜"的永恒意象,却以"渡头人"的瞬时焦虑替代其历史苍茫,这种将宇宙意识与个体命运交织的笔法,正是其山水诗"淡而实腴"的奥妙所在。
以上为【扬子津望京口】的赏析。
辑评
1. 明代高棅《唐诗品汇》:"孟公《扬子津》诗,仅二十字而江山形势、行旅情怀俱备,'愁杀渡头人'五字,真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2. 清代王士禛《带经堂诗话》:"襄阳此作,'江风白浪起'与李白'涛似连山喷雪来'同写江景,而孟诗以简淡胜,李诗以雄奇胜,各造其极。"
3. 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前二句对起,已尽京口形胜,后二句即景生情,复与前半相应,此五绝正法眼藏。"
4.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愁杀'二字虽俚语,然伫立江干,观涛望海,自有此感,可见唐人作诗不避俗字之妙。"
5. 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通首写望中之景,而赴渡者之艰难,行旅者之愁苦,俱在言外,此盛唐诗人善用含蓄处。"
以上为【扬子津望京口】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