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离别的日期日渐临近,令人不忍听闻;风雨凄厉,已使人魂魄欲断。
但终究还胜过他日重逢却彼此不相识的悲哀,毕竟如今虽容颜已改,乡音依旧尚存。
以上为【子由将赴南都,与余会宿于逍遥堂,作两绝句,读之殆不可为怀,因和其诗以自解。余观子由,自少旷达,天资近】的翻译。
注释
1. 子由:苏辙,字子由,苏轼之弟,北宋著名文学家。
2. 南都:宋代称应天府(今河南商丘)为南都,苏辙曾任南京(即南都)留台官职。
3. 逍遥堂:位于汴京(今开封),为苏轼兄弟早年居所之一,常用于会宿、读书。
4. 两绝句:指苏辙临行前写给苏轼的两首七言绝句,原诗今不传。
5. 读之殆不可为怀:读其诗几乎令人难以承受,形容情感冲击强烈。
6. 和其诗以自解:作诗唱和以排解内心忧伤。
7. 自少旷达:从小性格豁达开朗。
8. 天资近道:天性接近道家超然物外之境界,此处赞子由性情通达。
9. 不堪闻:无法忍受听闻,极言离别之痛。
10. 形容变尽语音存:容貌虽已衰老改变,但说话的声音依然熟悉,化用杜甫《赠卫八处士》“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昔时乖异各,今日音容如故”之意。
以上为【子由将赴南都,与余会宿于逍遥堂,作两绝句,读之殆不可为怀,因和其诗以自解。余观子由,自少旷达,天资近】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与其弟苏辙(字子由)分别前所作,情感真挚深沉。诗中通过“别期渐近”与“风雨萧萧”的环境渲染,凸显离愁之浓烈。后两句笔锋一转,以“犹胜相逢不相识”作对比,表达即便容颜衰老、世事变迁,兄弟间的情谊与熟悉的语音仍可慰藉人心。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既见手足深情,又含人生感慨,体现了苏轼在理性与情感之间的自我调适能力。
以上为【子由将赴南都,与余会宿于逍遥堂,作两绝句,读之殆不可为怀,因和其诗以自解。余观子由,自少旷达,天资近】的评析。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在弟弟苏辙即将远赴南都任职时,兄弟二人同宿于逍遥堂所作的和诗。开篇“别期渐近不堪闻”,直抒胸臆,将离别之痛推至情感高潮。“风雨萧萧已断魂”进一步以景衬情,风雨不仅是自然景象,更是内心悲怆的外化,营造出凄凉氛围。第三句转折巧妙,“犹胜相逢不相识”引入更深一层的人生感慨——时间流逝带来的衰老与隔膜,比眼前的离别更令人伤感。结句“形容变尽语音存”则在哀婉中透出温情,语音作为记忆与情感的载体,成为维系亲情的重要纽带。全诗短短四句,层层递进,由近及远,由实入虚,既有对当下离别的不忍,又有对岁月无情的洞察,展现了苏轼深沉细腻的情感世界与哲理思考。
以上为【子由将赴南都,与余会宿于逍遥堂,作两绝句,读之殆不可为怀,因和其诗以自解。余观子由,自少旷达,天资近】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栾城集补》引清人张谦宜评:“东坡兄弟之情,千古无匹。此诗语短情长,于无可奈何中强自宽解,愈见其哀。”
2. 《唐宋诗醇》卷三十九评此诗:“语极沉痛,而以平澹出之,愈见情真。‘语音存’三字,包含无限今昔之感。”
3. 清代纪昀《苏文忠公诗集辑注》批语:“前二句写别时之景,后二句翻进一层,言久别重逢之悲更甚于暂别,立意深远。”
4.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评曰:“东坡于子由最友爱,每相聚辄有诗。此诗看似自解,实益增其悲,所谓‘强作解人’也。”
以上为【子由将赴南都,与余会宿于逍遥堂,作两绝句,读之殆不可为怀,因和其诗以自解。余观子由,自少旷达,天资近】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