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正值梅花似雪,飘沾衣襟的时候,和老朋友携手到城外游春。回忆旧地,处处黯然伤神,无限愁苦。去年的同游之人已不在眼前,每当吟诵旧曲之时,就想起望湖楼、孤山寺、涌金门那些诗酒游乐的地方。
那时游乐所至,都有题诗,不下千首;到如今这些诗上都已落满了灰尘,得用绣罗衫去拂净才能看清。自离开杭州後有谁在思念我呢?当然是往日的友人了。还有西湖的明月,钱塘江边的柳树,城西南诸山的名胜景物呢!
版本二:
与友人携手同游江边村落,梅花纷飞如雪,沾落在衣裙之上。情意无限,处处令人销魂动情。老朋友却已不见踪影,唯有旧日的曲调再次响起。我独自登临望湖楼,也曾到过孤山寺、涌金门,追忆往昔。
那些我们曾经共同走过的寻常路径,曾题写过千首诗篇;那时绣罗衣衫轻拂去尘埃,风雅自在。离别之后,每每思念,不知谁会记起我?唯有那湖中的明月、江畔的垂柳、山冈上的浮云,依旧如故,默默相伴。
以上为【行香子 · 丹阳寄述古】的翻译。
注释
行香子:词牌名,又名《爇心香》。《中原音韵》、《太平乐府》俱注「双调」。蒋氏《九宫谱目》入「中吕引子」。双调小令,六十六字,有三体:前阕八句四平韵,後阕八句三平韵;前阕八句五平韵,後阕八句三平韵;前阕八句五平韵,後阕八句四平韵。此调短句多,上下阕结尾以一字领三个三言句,前人于此三句中常用相同的字,尤为别致。音节颇流美悦耳,亦可略加衬字。
「丹阳寄述古」:吴讷钞本、《二妙集》本、毛本调名下题作「冬思」。
丹阳:龙榆生笺引《清一统志·镇江府》:「丹阳县在府东南七十里。战国楚云阳邑,唐置县,属润州,宋属镇江府。」
销魂:南朝梁·江文通《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望湖楼,孤山寺,涌金门:傅子立注:「望湖楼、孤山寺、涌金门,并在钱塘。」刘尚荣按:「《咸淳临安志·巻三十二》:『望湖楼,在钱塘门外一里,一名看经楼,乾德五年钱忠懿王建。』元稹《永福寺石壁法华经记》:『永福寺,一名孤山寺,在杭州钱塘湖心孤山上。』《西湖游览志·巻二十》:『万松岭下西城第一门曰钱湖门、次北第三门曰涌金门,即金牛出见之所也。』」
望湖楼:龙榆生笺引南宋·王梅溪《东坡诗集注》:「《图经》:『望湖楼,一名看经楼,乾德七年忠懿王钱氏建,去钱塘一里。』」
孤山寺:龙榆生笺引唐·白乐天《钱唐湖春行》诗:「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又引《清一统志》:「孤山在钱塘县西二里,里外二湖之间,一屿耸立,旁无联附,为湖山胜绝处,亦曰孤屿。」
涌金门:龙榆生笺引《清一统志》:「杭州府城周三十五里有奇,门十,正西曰涌金,西南曰清波,西北曰钱唐,皆近湖。」
题诗千首:唐·杜樊川《登池州九峰楼寄张祜》诗:「千首诗轻万户侯。」
「绣罗衫、与拂红尘」句:傅子立注引《青箱杂记》:「寇莱公典陕日,与处士魏野同游僧寺,观览旧游,有留题处,公诗皆用碧纱笼之,至野诗则尘蒙其上。时有从行官妓之慧黠者,辄以红袖拂之。野顾公曰:『若得常将红袖拂,也应胜似碧纱笼。』莱公大笑。」刘尚荣按:「事见《青箱杂记·巻六》,文句与通行本稍异,傅《注》盖简述其大意也。」此以处士魏野自比,以述古比莱公,以示尊崇。
1. 行香子:词牌名,双调小令,句式以四言为主,节奏流畅,适宜抒情。
2. 丹阳:宋代属润州,今江苏镇江一带,非今浙江丹阳。此处指苏轼途经之地。
3. 述古:即陈襄,字述古,福州人,北宋官员,与苏轼交好,曾任杭州知州,苏轼曾为其属官。
4. 梅雪飘裙:梅花如雪般飘落,沾在衣裙上,既写实景,也寓高洁之情。
5. 销魂:形容极度悲伤或思念之情。
6. 望湖楼:在杭州西湖边,为当时游览胜地,苏轼多次登临赋诗。
7. 孤山寺:位于杭州西湖孤山上,唐代已有,为文人雅集之所。
8. 涌金门:杭州城西门,临湖通舟,为宋代重要城门之一。
9. 绣罗衫、与拂红尘:指昔日与友人同游时风流倜傥、不染俗尘的生活状态。
10. 陇头云:陇山之巅的云,古人常借“陇头”表达离别与思念,如“陇头流水,鸣声呜咽”。
以上为【行香子 · 丹阳寄述古】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词表现了苏东坡对杭州诗友的怀念之情。上阕从分手写起,进而写自己回忆故人的落寞心情;下阕追忆与友人同乐的情景,进而表现其思念之情。忆人与忆景融汇为一,情深意切,诗意盎然,含蓄蕴藉。
这首《行香子·丹阳寄述古》是苏轼怀念旧友陈襄(字述古)的作品。词中通过对昔日同游情景的追忆,抒发了对故人深切的思念之情。全词以景寓情,意境清幽,语言质朴而深情。上片写重游旧地,触景生情;下片回忆往昔共事之乐,转而感叹别后相思。结尾以自然景物收束,含蓄悠远,余味无穷。整首词情感真挚,结构严谨,体现了苏轼早期词作中婉约与旷达交融的风格特征。
以上为【行香子 · 丹阳寄述古】的评析。
赏析
此词作于苏轼由杭州调任密州途中,途经丹阳时感怀旧友陈襄而作。上片起笔“携手江村”,即勾勒出一幅温馨的同游图景,“梅雪飘裙”不仅点明时节(冬末春初),更以视觉与触觉交织营造诗意氛围。“情何限、处处销魂”直抒胸臆,情感奔放而深沉。随后“故人不见,旧曲重闻”,由景入情,转折自然,凸显物是人非之痛。三处地名——望湖楼、孤山寺、涌金门,皆为杭州标志性景点,串联起二人共有的记忆空间,具有强烈的情感地理意义。
下片转入回忆,“寻常行处,题诗千首”展现当年文酒酬唱、才情激荡的盛况。“绣罗衫、与拂红尘”一句,既有生活细节之美,又暗含超脱尘俗之意趣。接着“别来相忆,知是何人”设问低回,看似平淡,实则蕴含孤独与期待。结句“有湖中月,江边柳,陇头云”最为精妙,将无形之思念托付于天地间永恒之景物,以景结情,意境开阔,余音袅袅。这三者皆可视可感却又不可执握,恰如友情之缥缈恒久,耐人咀嚼。
全词语言清丽,情感细腻,虽为寄赠之作,却不落俗套。不同于苏轼后期豪放词风,此词展现出其婉约深情的一面,亦可见宋词题材拓展过程中,士大夫私人情感表达的深化。
以上为【行香子 · 丹阳寄述古】的赏析。
辑评
明·卓蕊渊《古今词统》:前後三句结语自然。
1. 《唐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此词通过今昔对照,抒写对故人的深切怀念。‘湖中月,江边柳,陇头云’以景结情,含蓄隽永,堪称神来之笔。”
2. 龙榆生《唐宋名家词选》:“东坡词多豪宕之作,此独缠绵悱恻,得晚唐五代遗韵。‘别来相忆,知是何人’十字,语浅情深,最耐寻味。”
3. 唐圭璋《宋词三百首笺注》:“上片纪地,下片纪事,层次井然。末以三景作结,寄托遥深,不言情而情自见。”
4. 王水照《苏轼选集》:“此词作于熙宁七年(1074)冬赴密州途中,时陈襄即将离杭,苏轼追忆共事杭州时的友情。词中地点皆与杭州有关,构成记忆坐标系,体现苏轼对友情的珍视。”
5. 《宋词大辞典》(凤凰出版社):“此词情感真挚,结构谨严,语言清新自然,是苏轼早期词中抒情佳作之一。”
以上为【行香子 · 丹阳寄述古】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