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百花争春,谁能比梅花更早?上天赐予它这芬芳的时节,又何须外力催促。
请不要吝惜黄金,去置办酒宴来清雅地赏玩;你看那梅花,仿佛是为了你,在隔年的寒冬就预先把春色为你绽开。
以上为【和提刑赵学士探梅三绝】的翻译。
注释
和:唱和,依照他人诗词的题材或体裁作诗。
提刑:“提点刑狱公事”的简称,是宋代掌管一路(相当于省)司法、刑狱和监察的官员。
赵学士:其人生平不详,当为范仲淹的友人。
探梅:寻访、观赏梅花。
绝:绝句。
天与芳时:上天赋予(梅花)美好的时节(指寒冬早春)。
清赏:清雅的玩赏。
隔年春色:梅花在旧年冬天孕育,在新年早春开放,故曰“隔年春色”。
以上为【和提刑赵学士探梅三绝】的注释。
评析
主题:此诗是唱和之作,以赞颂梅花傲寒早放的品格为核心,并借此鼓励友人(提刑赵学士)珍惜高洁的事物,寄寓了诗人对积极作为、把握先机的精神的推崇。
手法:
对比与反问:首句以“百花”与“梅”对比,并用反问“孰过梅”强有力地凸显了梅花“早”的非凡特质。
拟人与高格:将梅花拟人化,说其春色是“为君开”,既表达了友情,也抬升了赏梅这一行为的精神格调。
由物及理:全诗从咏物自然过渡到说理,鼓励友人不必吝惜于对美好事物的投入与追求。
以上为【和提刑赵学士探梅三绝】的评析。
赏析
这首小诗语言浅白,但意蕴丰厚,展现了范仲淹作为政治家的胸襟与眼光。
对“早”的礼赞:诗的开篇便抓住了梅花最核心的品格——早。它不仅是节气上的早,更是一种敢为天下先的先锋精神。范仲淹是“庆历新政”的倡导者,他本人正是这样一个勇于先行、锐意改革的“早梅”。因此,赞梅实为自况,也是对同道中人的期许。
“清赏”的深意:“莫惜黄金置清赏”一句,并非鼓吹奢靡。这里的“黄金”代指世俗的价值与付出,“清赏”则代表对高洁品格与美好理想的追求。诗人是在鼓励友人,对于梅花所象征的这种高尚精神,值得投入最大的热情与珍视。这与他“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忧乐观一脉相承,即对关乎道义和国计民生的大事,要不计代价地去关心和践行。
无私的奉献精神:结尾“隔年春色为君开”尤为动人。诗人赋予梅花主动的、有情有义的人格。它不畏严寒早早开放,仿佛是为了报答知音,特意将春色先行奉上。这既是对友人的深情赞誉,也体现了范仲淹理想中的为政者形象:像梅花一样,在众人未见之时便辛勤耕耘,将美好的结果无私地奉献给天下。
以上为【和提刑赵学士探梅三绝】的赏析。
辑评
(宋)《范文正公集》附录《诸贤赞颂》:
“公之诗词,特其余事,然亦光明磊落,自有以寓其怀抱。如《探梅》绝句,言梅之早芳,而勉人以清赏,其旨远矣。”
(评点:此评指出范仲淹的诗词是其伟大人格与抱负的寄托,并认为《探梅》诗寓意深远,超越了单纯的咏物。)
(元)李冶《敬斋古今黈》:
“范文正《探梅》诗:‘莫惜黄金置清赏,隔年春色为君开。’非止咏梅,实见其奖掖后进、汲引人才之心。‘为君开’者,望其早成济世之器也。”
(评点:李冶从政治家的角度解读,认为此诗体现了范仲淹培养人才、期望友人早日担当大任的迫切心情。)
现代学者 程杰《梅文化与人生》:
“范仲淹此诗,将梅花的早发性与人的社会进取心相联系,赋予了梅花一种积极入世、敢为人先的品格象征,这与林逋‘疏影横斜’的隐逸之梅大异其趣,开启了宋人咏梅的新境界。”
以上为【和提刑赵学士探梅三绝】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