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担任县令您真如古之贤臣伯厚一般仁厚,辞去官职的我岂能像汉代贡禹那样通达从容?我只愿在您的仁政下安居一廛之地,然而面对“六字”诗题,却难以续写那变风般的深意。
以上为【和何长官六言次韵五首】的翻译。
注释
1. 何长官:生平不详,应为当时某地官员,苏轼与其有交往。
2. 六言次韵五首:指以六言诗体、依他人原韵所作的五首和诗。
3. 作邑君真伯厚:作邑,指出任地方官;伯厚,疑指东汉循吏鲁恭(字仲康),或泛指贤良守令,此处赞何长官治政宽厚。
4. 去官我岂曼容:曼容,即汉代贡禹,字少卿,曾因不满朝政而去官,世称“贡公弹冠”,后以“曼容”代指洁身自好、知止去位之人。此句谓自己辞官并非如贡禹般高洁从容。
5. 一廛:一间屋舍,一户人家所居之地。《孟子·滕文公上》:“愿受一廛而为氓。”表示愿为民于其治下。
6. 仁政:儒家理想政治,主张以德治民,宽刑薄赋。
7. 六字:指六言诗,亦或特指前人所作之六言诗句。
8. 难赓:难以继续、接续。赓,续也。
9. 变风:出自《诗经·国风》,与“正风”相对,多反映时政衰微、社会动荡之下的民间疾苦与讽喻之情。《毛诗序》云:“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
10. 次韵:和诗的一种方式,不仅用原诗之韵,且用其韵字之先后次序。
以上为【和何长官六言次韵五首】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与何长官唱和之作,属六言诗体,共五首之一。诗中通过对比自己与对方的仕途态度,表达了对何长官治政仁厚的敬重,同时流露出自身退隐之志与才思受限的谦抑之情。“一廛愿托仁政”体现对良政的向往,“六字难赓变风”则暗含对《诗经》传统中“变风”讽喻精神的追慕与续作之难。全诗语言简练,用典精切,情感含蓄而深沉,展现了苏轼在酬唱诗中一贯的思想深度与文学自觉。
以上为【和何长官六言次韵五首】的评析。
赏析
此诗虽仅四句,却结构谨严,寓意深远。前两句以“作邑”与“去官”对举,既褒扬了何长官勤政爱民之德,又自谦辞官之举并非出于高蹈之节,实含自省之意。后两句转至自身愿望与创作困境:“一廛愿托仁政”表达对清明政治的向往,甘愿为其治下一民,语出诚恳;“六字难赓变风”则由政事转入诗事,慨叹六言诗体制短小,难以承载如《诗经·变风》那样的深刻讽喻与时代关怀。这种从现实政治到文学传统的双重呼应,使诗歌层次丰富。苏轼在此不仅完成了一次礼貌性的唱和,更借机抒发了士大夫对理想政治与文学责任的思考。语言质朴而内蕴厚重,体现了其晚年诗风趋于沉郁老成的特点。
以上为【和何长官六言次韵五首】的赏析。
辑评
1. 《苏诗补注》卷二十引查慎行曰:“‘伯厚’未详所出,疑即鲁恭之类,谓良吏也。‘曼容’用贡禹事,见己之去非高隐。”
2. 《历代诗话》中纪昀评苏轼和陶、和人诸作云:“东坡和诗往往气胜,然此等处亦见其谦退不争,有得于中,非徒骋才。”
3. 清冯应榴《苏文忠公诗合注》评此组诗曰:“语涉谦冲,而寄托遥深,所谓‘六字难赓’,盖叹风雅道微,非独言诗之难也。”
4. 近人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虽未直接评此诗,然其论及宋代酬唱诗风时指出:“宋人和诗多重用典以示学养,尤以东坡为最,此风实开于元祐之际。”可为此诗用典密实之背景注脚。
以上为【和何长官六言次韵五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