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荒废的故墟上草木重新生长,空旷的沟渠间牛羊成群游荡。
春江涨水环绕着草市人家,夜晚波浪轻拍浮起的竹屋。
江水已连通浩瀚的南海,呈现出苍茫白色,仍带着远处霍山的青翠绿意。
阴阳交替、盛衰轮转不止,鱼鳖横行于本应是陆地的地方。
莫非是昆仑山被囚禁的巨灵,想要报复陆浑之战的败衄?
且看北风即将猛烈吹起,前来解救南方水患的紧迫困境。
如同长驱直入的山火般席卷而来,一举扫除水中含沙作祟的毒物。
我独自吟诗怜悯天地造化的无常,何时才能停止这起伏不定的命运?
应当同情那些饱受水旱之苦的百姓,他们无法积蓄粮食以备舟车运输。
倘若江水真将一切席卷而去,也只能在社祭时祈求茅缩酒来慰藉亡魂。
以上为【江涨用过韵】的翻译。
注释
1. 江涨:指江水因雨水或潮汐而上涨。此诗当作于苏轼贬居黄州或惠州时期,南方多雨易发水患。
2. 故墟:废弃的旧居之地,暗示战乱或荒废后的复苏景象。
3. 空渎(dú):空旷的沟渠或水道,亦可泛指田野间的水流通道。
4. 草市:唐代以来民间自发形成的集市,多位于城外水陆要道旁,此处指临江村落。
5. 霍山:古称“霍太山”,在今山西境内;一说指南岳衡山,此处或借指远方山色,象征自然之力。
6. 坎离:《易经》中的两个卦象,“坎”为水,“离”为火,代指阴阳、寒暑、水火等对立势力的更替。
7. 休王:即“休旺”,古代五行家语,指五行之气的盛衰交替,此处喻自然节律的循环变化。
8. 得非昆仑囚:借用神话典故,传说共工怒触不周山后被囚于昆仑,或指洪水乃神罚所致。
9. 陆浑衄(nǜ):陆浑,春秋时戎族部落名,曾与晋国交战失败。“衄”指战败流血,此处或暗喻自然对人类的报复。
10. 社酒期茅缩:社酒,祭祀土地神所用之酒;茅缩,古代祭祀时滤酒用的香茅,典出《左传》“包茅不入”,喻礼仪之需。此句意谓若家园尽毁,则只能寄望于祭祀时略表哀思。
以上为【江涨用过韵】的注释。
评析
《江涨用过韵》是苏轼在贬谪期间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借江水暴涨之景,抒发对自然威力、民生疾苦与命运无常的深沉感慨。全诗以“江涨”为引,描绘了水势浩大、生态失衡的景象,并由此引发哲理思考:自然运行不息,灾变频仍,人类在其中显得渺小无助。诗人既关注天道运行(“坎离更休王”),又深切同情百姓困苦(“当怜水旱氓”),体现出其一贯的人道关怀与宇宙意识交融的思想特质。语言雄浑奇崛,意象丰富,结构由景入情、由实入虚,展现了苏轼诗歌“豪放中见沉郁”的风格特征。
以上为【江涨用过韵】的评析。
赏析
本诗以“江涨”起兴,开篇即展现一幅生机与荒凉交织的画面:草木重生于废墟,牛羊漫游于空渎,既有自然恢复的希望,也隐含人烟稀少的萧条。接着写春江围市、夜浪浮屋,生动刻画出水势之盛与人居之危。三四联转入哲理层面,“已连涨海白,尚带霍山绿”一句气象宏大,将眼前江流与远方山川相连,拓展了空间视野,同时也暗示自然力量的贯通天地。“坎离更休王,鱼鳖横陵陆”则揭示灾变带来的秩序颠倒,生物反常,寓意社会与自然双重失衡。
第五至八联引入神话与军事比喻:“得非昆仑囚”以神话解释水患成因,赋予灾难以人格化动机;“行看北风竞,来救南国蹙”则寄望外力扭转局势,表现出诗人对化解危机的期待。“长驱连山烧,一扫含沙毒”气势磅礴,如雷霆万钧,既像描写自然风暴,又似寄托清除奸邪的政治愿望。
结尾回归现实关怀,“孤吟悯造化,何时停倚伏”直抒胸臆,表达对命运起伏无常的无奈与悲悯。“当怜水旱氓”一句尤为感人,体现苏轼始终心系黎民的情怀。末句“社酒期茅缩”以祭祀场景收束,凄婉低回,仿佛预示家园可能沦丧,唯余祭祀追思,余音袅袅,令人动容。
整首诗融合写景、议论、抒情于一体,语言奇崛而不失质朴,意境开阔而情感深沉,充分展示了苏轼在逆境中观照天地、体察民生的精神境界。
以上为【江涨用过韵】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因江涨而兴感,语多奇幻,然归于忧民,足见忠爱之诚。”
2. 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十六引冯舒语:“‘春江围草市,夜浪浮竹屋’,写水势如画;‘已连涨海白,尚带霍山绿’,气象万千,苏公笔力在此等处最见雄杰。”
3. 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坎离更休王,鱼鳖横陵陆’,以阴阳推灾异,盖有所感而言,非徒模山范水也。”
4. 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十二:“东坡此诗,起结俱沉痛,中间设喻恢奇,有风雨骤至之势,而终归仁厚,可谓得诗人之旨。”
5. 清代汪师韩《苏诗选评笺释》:“通篇以江涨为纲,穿插天人感应、民生疾苦,章法严密,寄托遥深,非寻常登临之作可比。”
以上为【江涨用过韵】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