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江边高处的居所坚固而闭塞,主人亲自耕种田地,牛角上挂着经书。
船用篙竿系在菰茭丛生的水边,军鼓声传来时连鸡狗都惊动不安。
解开衣襟对着景致随意箕踞而坐,击剑助兴、唱和诗歌,频频举杯饮酒。
粗布荆钗的妻子献上鱼脍,虽觉嘈杂有些不安,干锅刮底再加一声轻敲,端出甘甜的瓜羹。
以上为【西山戏题武昌王居士,并引】的翻译。
注释
1. 西山:指黄州(今湖北黄冈)附近的西山,为苏轼常游之地。
2. 武昌:宋代武昌属鄂州,与黄州隔江相望,此处泛指长江南岸地区。
3. 王居士:姓名不详,应为当地隐居士人,居士指在家修行的佛教徒,亦可泛指隐逸之士。
4. 江干:江边。
5. 坚关扃(jiōng):门户紧闭,形容居所幽闭坚固。扃,门闩,引申为关闭。
6. 犍耕躬稼:亲自牵牛耕种。犍,阉割过的公牛,用于耕田。躬稼,亲自务农。
7. 角挂经:牛角上挂着经书,典出《后汉书·儒林传》“披裘负薪,挂经牛角”,形容勤学不辍。
8. 篙竿系舸:用竹篙将小船系住。舸,小船。
9. 菰茭:即茭白,水生植物,生于浅水沼泽,此处形容水边植物茂密。
10. 笳鼓过军:军中吹笳击鼓而过,指军队行进。笳,古代北方民族乐器,形似笛。
11. 解襟顾景:解开衣襟,回望景色,形容闲适自在。
12. 箕踞:两腿张开而坐,形如簸箕,古时被视为不拘礼节的坐姿。
13. 击剑赓歌:一边击剑一边唱和诗歌,表现豪放之态。赓,继续,唱和。
14. 举觥(gōng):举起酒杯。觥,古代酒器。
15. 荆笄供脍:妻子用荆枝作发簪,亲手烹制鱼脍。荆笄,指朴素的妇女装束;脍,切细的鱼肉。
16. 愧搅聒:因喧闹而感到惭愧。搅聒,嘈杂吵闹。
17. 乾锅更戛:锅已烧干,再轻轻刮击锅底。乾,同“干”;戛,敲击。
18. 甘瓜羹:用甜瓜煮成的羹汤,形容饮食简朴。
以上为【西山戏题武昌王居士,并引】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晚年贬谪黄州期间所作,题为“西山戏题武昌王居士”,实则借题发挥,以戏谑之笔写隐逸之趣,寓庄于谐。诗人通过描绘王居士简朴自足的山居生活,反衬自身处境的困顿与精神的超脱。诗中既有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也有对世事纷扰的淡然,更透露出苏轼在逆境中仍能自得其乐的人生态度。语言质朴中见机锋,诙谐中含深意,体现了苏轼“以俗为雅”的艺术风格。
以上为【西山戏题武昌王居士,并引】的评析。
赏析
本诗以“戏题”为名,实则蕴含深刻的人生体悟。首联写王居士居所之僻静与躬耕之勤,兼及好学之志,“角挂经”三字巧妙点出其儒者身份与隐逸情怀的统一。颔联由静转动,写外界干扰——军队过境,鼓笳喧天,鸡犬不宁,反衬出山居生活的脆弱与难得安宁。颈联转入人物活动,解襟箕踞、击剑唱和,举止狂放不羁,展现一种超脱礼法的自由境界,正是苏轼所崇尚的“真率”人格。尾联写饮食之简:荆钗布裙的妻子奉上鱼脍,锅干仍刮底做瓜羹,细节生动,既显清贫,又见温情。全诗语言俚俗而不失雅趣,结构由外而内、由景及人,层层推进,末以生活细节收束,余味悠长。苏轼以戏谑之笔写他人生活,实则寄托自己贬谪中的精神追求:虽处困厄,犹能安贫乐道,自得其乐。
以上为【西山戏题武昌王居士,并引】的赏析。
辑评
1. 《苏轼诗集》(中华书局版)按语:“此诗作于元丰五年(1082)谪居黄州时,西山为苏轼常游之地。诗中‘王居士’或为虚构人物,借以抒写隐逸之思。”
2. 清·纪昀评此诗:“语杂诙谐,而意存讽喻,东坡晚岁诗多此类,外若放旷,中实悲凉。”(《瀛奎律髓汇评》引)
3.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角挂经’‘荆笄供脍’皆用故典而化于无形,东坡善以俗语入诗,此其一例。”
4. 钱钟书《谈艺录》:“东坡《西山戏题》之类,看似游戏笔墨,实乃苦中作乐,以滑稽掩沉痛,其哀音正在笑语之下。”
以上为【西山戏题武昌王居士,并引】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