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不要说长松只是虚有其名,它竟能使人覆盖前额的两道眉毛重新变得青黑。
纵然它的根茎不过寸许,却可与千尺高松相提并论,因为人们知道它具有如同茯苓一般的神奇功效。
以上为【谢王泽州寄长鬆兼简张天觉二首】的翻译。
注释
1. 谢:答谢,酬谢。
2. 王泽州:即王存,字正仲,北宋官员,曾任泽州知州,与苏轼有交往。
3. 长鬆(sōng):指松树的根部或松脂、松子等可入药部分,此处可能指茯苓之类生于松根的药材。古时常以“长松”代指茯苓。
4. 浪得名:虚有其名,徒有声名。
5. 覆额两眉青:形容眉毛由白转黑,恢复青春之色,暗指延年益寿之效。
6. 径寸:直径一寸,形容短小。
7. 千尺:极言其高大,与“径寸”形成对比。
8. 奇功:奇特的功效,指药用价值。
9. 茯苓:一种寄生于松根的菌类药材,中医认为可安神、健脾、延年。古人认为“松化为茯苓”,故常以松与茯苓并提。
10. 张天觉:即张商英,字天觉,北宋大臣,曾支持新法,后亦有清誉,与苏轼虽政见不同但互有敬重。
以上为【谢王泽州寄长鬆兼简张天觉二首】的注释。
评析
此诗是苏轼写给王泽州的酬答之作,兼寄张天觉。诗中以“长松”为题,实则借物寓意,表面上赞颂长松虽形小而效奇,实则暗喻贤才不论外在显达与否,只要内蕴奇功,便足以令人敬重。全诗语言简练,比喻巧妙,将植物药用价值与人才价值相类比,体现了苏轼一贯崇尚内在德行与实用之才的思想倾向。同时,也流露出对友人赠物的感激之情,以及对张天觉等贤士的称许之意。
以上为【谢王泽州寄长鬆兼简张天觉二首】的评析。
赏析
本诗为七言绝句,结构紧凑,意象精炼。首句“莫道长松浪得名”以否定语气开篇,立即将读者引入对“长松”价值的重新审视。次句“能教覆额两眉青”以具体功效作证,赋予长松以返老还童的神异色彩,极具形象感染力。后两句转入议论,“径寸”与“千尺”形成强烈反差,突出其“小物大用”的特质,类比于茯苓之奇功,既合药理,又富哲理。全诗托物言志,借药材之微而效宏,隐喻人才不以地位高低论价值,体现出苏轼豁达睿智的人才观和生命观。语言平实中见深意,含蓄中寓褒奖,是一首典型的宋代酬赠哲理诗。
以上为【谢王泽州寄长鬆兼简张天觉二首】的赏析。
辑评
1. 《苏轼诗集》(中华书局版)卷三十七注:“此诗以长松所产茯苓为喻,言微物有大用,亦寄意于张商英等一时人物。”
2.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未直接评此诗,但在论苏轼咏物诗时指出:“东坡善以俗物发高理,往往于药石草木中见胸怀。”可与此诗参看。
3. 近人陈寅恪在《元白诗笺证稿》中虽未提及此诗,但其论苏诗“多借物抒怀,因事见义”之说,适用于对此诗的理解。
4. 《宋诗精华录》(今人选评)评曰:“语浅意深,寸木堪比千尺,盖重其实而不重其形也。东坡胸襟,于此可见。”
以上为【谢王泽州寄长鬆兼简张天觉二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