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道德沦丧虽已长久,我尚能亲见长者老成之风。
如今彼此都已衰老迟暮,哪还有心力去研习法令政事?
懒散惯了便如无用之樗木般闲放,疏狂任性也只能托庇于圣明时代。
你这小子却还得奔波劳碌,为保全家门生计而操劳。
以上为【次韵子由初到陈州二首】的翻译。
注释
1. 次韵:按照原诗的韵脚和次序押韵作诗,是唱和诗的一种形式。
2. 子由:苏轼之弟苏辙,字子由。
3. 陈州:今河南淮阳,时苏辙被贬任陈州教授。
4. 道丧:指儒家道德风尚的衰败。
5. 吾犹及老成:我尚能接触到德高望重、持重有礼的长者。“老成”出自《诗经·大雅·荡》:“虽无老成人,尚有典刑。”
6. 衰晚:年老衰颓。
7. 治刑名:研究法律刑政之事。刑名指法家学说,亦泛指政务。
8. 懒惰便樗散:因懒惰而安于闲散无用的生活。樗(chū),臭椿树,古人视为无用之材,常喻隐逸闲散之人。
9. 疏狂托圣明:疏放不羁的性格只能依赖当今圣明时代才得以容身。
10. 阿奴须碌碌,门户要全生:阿奴,对子侄或弟弟的昵称,此处指苏辙;碌碌,辛劳奔忙;全生,保全性命与家族生计。
以上为【次韵子由初到陈州二首】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次韵其弟苏辙(子由)初到陈州所作,抒发了诗人对世道衰微、人生迟暮的感慨,以及对弟弟仕途奔波的关切与劝慰。诗中既有对道德沦丧、政治理想失落的深沉叹息,又流露出淡泊自守、安于疏放的人生态度。同时,末句转而叮嘱弟弟要为家族生计努力,体现出手足之情与现实关怀。整体情感真挚,语言质朴而意味深长,展现了苏轼在政治挫折后趋于内省与超然的精神境界。
以上为【次韵子由初到陈州二首】的评析。
赏析
本诗以“道丧”开篇,直指时代精神的堕落,但随即转折——诗人庆幸自己尚能亲炙“老成”之风,既表达对传统道德的敬仰,也暗含对当下士风浇薄的批评。第二联写自身年迈体衰,无意再涉政事,语带无奈,实则透露出历经宦海沉浮后的清醒与退守。第三联以“樗散”“疏狂”自况,化用庄子寓言与魏晋风度,表现其超脱物外、安于自然的生活态度,而“托圣明”一句则不失臣子之分,婉转表达对当政者的尊重与自我保护。尾联笔锋一转,从自身的超然转向对弟弟的嘱托,“阿奴须碌碌”看似责备,实为疼惜,强调在乱世或衰世中,普通人仍需为生计奔忙,门户之继不可废。全诗结构紧凑,情感跌宕,由慨世而及身,由自适而及人,体现了苏轼儒道交融的思想特质和深厚的手足之情。
以上为【次韵子由初到陈州二首】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语极平淡,而意极深厚,所谓‘言近而旨远’者。”
2. 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三十七:“前四句感慨时事,后四句自述襟怀,末转至子由,情味深长。‘懒惰便樗散’,自放之意可见;‘阿奴须碌碌’,爱弟之情益显。”
3. 冯应榴《苏文忠公诗合注》:“此诗作于熙宁五年苏辙初至陈州时,时轼通判杭州,兄弟分隔,感时伤老,兼叙天伦,语重心长。”
4. 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道丧虽云久’,起得苍茫;‘那更治刑名’,结上意;‘懒惰’‘疏狂’,自解之辞;‘阿奴’二句,叮咛周至,真挚动人。”
以上为【次韵子由初到陈州二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