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我当初被贬谪到岭南,途经田氏的水阁,见东南方有一座山峰,下部丰满、上端尖锐,当地人称之为“鸡笼山”,我便将它改名为“独秀峰”。如今再次经过此地,戏作一首绝句留念:
高耸入云、险峻挺拔的山峰宛如一座玉砌的佛塔,岂肯屈居为彭郎矶边的小姑山那般依附他人?
你在江南独自秀丽,想必自有深意,不如与我共聚一二知己,喝上三四壶酒,畅叙幽情。
以上为【予初谪岭南,过田氏水阁,东南一峯,丰下锐上,俚人谓之鸡笼山,予更名独秀峯。今復过之,戏留一绝】的翻译。
注释
1. 予初谪岭南:指苏轼第一次被贬至岭南地区,具体为绍圣元年(1094年)贬惠州事。
2. 田氏水阁:田姓人家所建的临水楼阁,地点应在今广东境内,具体待考。
3. 鸡笼山:因山形似农家鸡笼而得名,民间俗称。
4. 俚人:当地百姓,指岭南土著居民。
5. 更名独秀峰:苏轼以其孤峰卓立之势,改俗名为雅称,寓意卓尔不群。
6. 巉绝:高峻险要的样子。
7. 玉浮图:玉制的佛塔,比喻山峰洁白高耸如塔。浮图,梵语“Buddha”的音译,此处指佛塔。
8. 彭郎作小姑:引用江西鄱阳湖中“小姑山”与“彭郎矶”的民间传说。小姑山形如女子,彭郎矶在其旁,民间有“小姑嫁彭郎”之说,喻依附关系。苏轼以此反衬独秀峰之独立不倚。
9. 要三二别四三壶:意为邀约两三位知己,共饮三四壶酒。“要”通“邀”;“别”或为语助词,亦可解为“再”或“且”,表达随意洒脱之意。
10. 戏留一绝:戏作一首绝句,表明此诗带有调侃、自娱性质,并非严肃抒怀之作。
以上为【予初谪岭南,过田氏水阁,东南一峯,丰下锐上,俚人谓之鸡笼山,予更名独秀峯。今復过之,戏留一绝】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诗是苏轼晚年再过岭南田氏水阁时所作,带有浓厚的自嘲与超然意味。诗中借山名更易之事,抒发了自己虽遭贬谪却依旧孤高自持的情怀。“独秀峰”不仅是地理景观的命名,更是诗人自我人格的象征。他以“玉浮图”(玉塔)形容山势之峻美,又用“彭郎作小姑”的典故反衬其独立不倚的精神。后两句转而轻松戏谑,看似饮酒遣兴,实则透露出历经沧桑后的豁达与从容。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寓庄于谐,体现了苏轼一贯的旷达风格。
以上为【予初谪岭南,过田氏水阁,东南一峯,丰下锐上,俚人谓之鸡笼山,予更名独秀峯。今復过之,戏留一绝】的评析。
赏析
此诗为七言绝句,结构精巧,前两句写景咏物,气势雄奇;后两句转入抒情,语调轻快。首句“倚天巉绝玉浮图”以夸张笔法勾勒出山势之高峻秀美,赋予其神圣庄严之感。“玉浮图”不仅形容其形,更暗含佛家清净超脱之意,与苏轼晚年思想契合。次句“肯与彭郎作小姑”巧妙用典,通过否定依附姿态,凸显“独秀”之精神品格——不愿随俗俯仰,不甘沦为陪衬。这是苏轼人格理想的外化。
后两句陡然转换语气,“独秀江南知有意”似与山对话,赋予自然以灵性,也暗示诗人历经贬谪仍感天地有情。“要三二别四三壶”以口语化表达展现其随遇而安、笑对人生的态度。数字的错落排列(三二、四三)增强节奏趣味,体现“戏作”之旨。整首诗融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寓哲理于诙谐,堪称东坡晚年风骨之缩影。
以上为【予初谪岭南,过田氏水阁,东南一峯,丰下锐上,俚人谓之鸡笼山,予更名独秀峯。今復过之,戏留一绝】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语带调侃,而意极沉厚。‘玉浮图’之比,见其清拔;‘不作小姑’之语,见其孤怀。”
2.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四十三引冯舒语:“东坡此绝,看似游戏,实则寄托遥深。‘独秀’二字,乃全诗眼目。”
3.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东坡南迁后诗,愈老愈辣,愈淡愈浓。此诗以山自况,不着痕迹,而风骨自见。”
4. 钱钟书《宋诗选注》:“苏轼喜为山水易名,每寓己志。‘独秀峰’一名,正与其‘万人如海一身藏’之心境相映。”
5. 孔凡礼《苏轼年谱》载:“此诗作于元符三年(1100年),苏轼北归途中再经惠州所作,时已六十五岁,心境旷达,诗多谐趣而内蕴悲凉。”
以上为【予初谪岭南,过田氏水阁,东南一峯,丰下锐上,俚人谓之鸡笼山,予更名独秀峯。今復过之,戏留一绝】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