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粗险石,植之疏竹轩。
人皆喜寻玩,吾独思弃捐。
以其无所用,晓夕空崭然。
砧础则甲斮,砥砚乃枯顽。
凡此六用无一取,令人争免长物观。
谁知兹石本灵怪,忽从梦中至吾前。
初来若奇鬼,肩股何孱颜。
渐闻䃔䃧声,久乃辨其言。
云:「我石之精,愤子辱我欲一宣。
天地之生我,族类广且蕃。
子向所称用者六,星罗雹布盈溪山。
伤残破碎为世役,虽有小用乌足贤。
如我之徒亦甚寡,往往挂名经史间。
居海岱者充禹贡,雅与铅松相差肩。
子今我得岂无益,震霆凛霜我不迁。
雕不加文磨不莹,子盍节概如我坚。
以是赠子岂不伟,何必责我区区焉。
」吾闻石言愧且谢,丑状歘去不可攀。
骇然觉坐想其语,勉书此诗席之端。
翻译
我家有一块粗陋险峻的石头,将它栽种在稀疏竹影的小轩前。
众人都喜欢前来观赏玩赏,唯独我想把它丢弃一边。
因为它毫无用途,从早到晚只是高耸而光秃地立着。
做砧石太脆易裂,做础石则质地松散;用来磨刀如砍甲胄般艰难,做砚台又干枯顽钝不堪用。
想绑在箭上作弹丸,却无法固定;想刻碑铭文,又难以雕镌。
这六种用途它无一可用,让人怎能不视它为多余之物?
谁知这块石头本是灵异之怪,忽然从梦中来到我面前。
刚出现时像奇形鬼怪,肩背嶙峋,形貌孱弱可怖。
渐渐听到轰隆之声,久后才听清它说的话:
“我是石头的精灵,因你羞辱我,故来一吐愤懑。
天地生成我这类石精,族类众多遍布山川。
你刚才说的那六种用途,如星辰罗列、冰雹散布,遍布溪谷山间。
但那些石多被摧残破碎,沦为世人役使的工具,虽有些小用,哪里值得称贤?
像我这样完整不役、保持本真的石精却极少见,往往能在经史典籍中留名。
居于海岱之地者,曾列入《禹贡》贡品,与铅矿松木并列尊位;
在魏榆之地者,白昼发声警示,意在警醒骄纵君王改过自新;
有的在骊山抗拒强秦,万头牛都拉不动,汗流喘息也难移分毫;
有的随卢纶老先生感动扬州,代我酬答留下许多雄奇诗篇。
如今我来到你身边,难道没有益处吗?我如雷霆霜雪般威严坚定,始终不改其志。
我不加雕饰,不需打磨便光洁莹润,你何不效法我的节操与坚贞?
以此赠你,岂不壮伟?何必还斤斤计较我的‘无用’呢?”
我听了石头的话,惭愧地致歉,那丑陋怪状倏然消失,不可再追攀。
惊骇中醒来坐起,回想它的话语,勉强写下这首诗,题在席端以自省。
---
以上为【咏怪石】的翻译。
注释
1. **粗险石**:粗糙而形态奇崛的石头。
2. **疏竹轩**:种有稀疏竹子的小屋或庭院。
3. **弃捐**:抛弃、舍弃。
4. **崭然**:高峻突出的样子。
5. **砧础**:砧指捣衣石,础指柱下石墩。此处泛指石之实用功能。
6. **甲斮(zhuó)**:砍削铠甲,比喻石质脆弱不堪用力。
7. **砥砚**:磨刀石与砚台。砥,磨刀石。
8. **于缴不可碆(bō)**:不能用作箭尾配重。缴,系在箭上的丝绳;碆,箭尾用以平衡的石块。
9. **镌**:雕刻。
10. **长物观**:多余之物的看法。语出《世说新语》,指非必需之物。
11. **灵怪**:有灵性的奇异之物。
12. **孱颜**:形容山石嶙峋险峻,此处喻怪石外形可怖。
13. **䃔䃧(tāng tà)**:拟声词,形容雷声或巨石滚动之声。
14. **乌足贤**:哪里算得上贤能?乌,何。
15. **海岱**:古地理区域,今山东一带。《禹贡》载青州贡“怪石”。
16. **魏榆**:春秋晋地,今山西晋中。《左传·昭公八年》载“石言于魏榆”,被视为天警。
17. **骊山拒强秦**:传说秦始皇欲移骊山石,石坚不移,象征反抗暴政。
18. **卢老**:唐代诗人卢纶,曾任幕府,有《塞下曲》等作,或指其感物抒怀之作。
19. **震霆凛霜**:如雷霆般威严,如寒霜般凛冽,喻坚贞不屈。
20. **雕不加文,磨不莹**:无需雕琢即有文采,无需打磨亦显光亮,喻天性完美。
21. **节概**:节操与气概。
22. **歘(xū)去**:忽然离去。
23. **觉坐**:惊醒后坐起。
---
以上为【咏怪石】的注释。
评析
此诗借“怪石”托物言志,通过梦境中的石头自述,颠覆了传统以实用为价值标准的评判体系,提出“无用之用”的哲理思考。苏轼原欲弃石,因其“无所用”,然石化灵怪,慷慨陈词,反斥世人只重功利、忽视精神品格之弊。诗中石头虽不能用于日常器用,却以“震霆凛霜我不迁”的坚定气节和历史上的非凡事迹彰显其精神价值。全诗构思奇幻,融神话、历史、哲理于一体,体现了苏轼豁达超脱、崇尚自然本真的人格理想,亦暗含对士人节操的自我砥砺。
---
以上为【咏怪石】的评析。
赏析
《咏怪石》是一首典型的咏物寓理诗,苏轼以“无用之石”为题材,通过梦境奇境展开一场人与石的对话,赋予顽石以灵魂与辩才,实现了物我之间的精神交锋。诗歌结构清晰:先写现实中的弃石之念,再转入梦境中石之抗议,继而铺陈其历史神迹与精神品格,最后以诗人醒悟作结,层次分明,想象瑰丽。
此诗深受庄子“无用之大用”思想影响。石虽不能为砧、为砚、为碑、为弹,看似“无用”,却正因其“不役于物”,得以保全本真,成为“石之精”。它所列举的《禹贡》贡石、魏榆石言、骊山抗秦、扬州酬答等典故,皆非实用于器物,而是以象征意义载入史册,凸显其精神价值远超实用功能。
语言上,苏轼运用夸张、拟人、排比等手法,使石头形象既可怖又崇高。从“初来若奇鬼”到“忽辨其言”,再到慷慨陈词,情感层层递进。结尾“骇然觉坐想其语”,回归现实,余韵悠长,体现诗人由浅表判断到深层反思的心路历程。
更深层次看,此诗亦是苏轼自我人格的投射。他在仕途屡遭贬谪,常被视为“不合时宜”,正如这块“无用之石”。然而正是这种不趋时、不媚俗的“坚节”,成就了他独立不迁的精神境界。因此,怪石之言,实为东坡自况。
---
以上为【咏怪石】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此诗托物寓志,借石之‘无用’反显其‘大用’,深得庄生旨趣,而笔力雄奇,幻中有实,非东坡不能为此。”
2. **纪昀《瀛奎律髓汇评》**:“设词奇崛,寓意深远。石本无情,而使之自陈身世,历数古今,几于化工之妙。末段惭谢,尤见胸襟坦荡。”
3. **钱钟书《宋诗选注》**:“苏轼喜以议论入诗,此篇尤为显著。通体皆议论,而托之梦境,缀以神话传说,遂不觉枯燥。所谓‘雕不加文磨不莹’,实自道其文心。”
4. **张鸣《宋诗菁华录》**:“此诗可谓‘石之辩’,以一石之口,驳世俗功利之见。其言‘天地之生我,族类广且蕃’,气象宏阔,已非区区玩物可比。”
5. **《苏诗汇评》引王文诰语**:“此诗结构如传奇,而理趣盎然。石之六不用,正所以成其大用。东坡贬黄州后,多作此类超然之咏,盖有所寄也。”
以上为【咏怪石】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