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春风遍地吹拂,扫尽了飘落的花瓣,我曾多少次在长官衙署中醉酒酣畅。
写成的诗篇如锦绣般绚烂,足以敞开胸襟;议论时事则如冰霜般凛冽,仿佛环绕于齿牙之间。
离别之后,与谁共饮美酒?客居他乡的日子里,没有一天不思念故乡。
田园之事已可托付给儿孙照料,只盼早日能乘一叶扁舟,归隐于海边天涯。
以上为【寄高令】的翻译。
注释
1. 高令:指某位姓高、任县令的朋友,具体身份不可考,应为苏轼同僚或旧识。
2. 长官衙:即官府衙门,此处指高令任职之地的官署。
3. 扫落花:形容春风吹拂,花瓣纷飞落地的情景,暗示时节为暮春。
4. 几番曾醉:多次曾经醉酒,反映诗人与友人过往交往频繁且情谊深厚。
5. 诗成锦绣:比喻诗文华美如锦绣,极言其文采斐然。
6. 论极冰霜:形容议论严正冷峻,有如冰霜般令人敬畏,亦暗含直言敢谏之意。
7. 绕齿牙:形容话语锋利,出口成章,也带有言辞激烈、令人凛然之感。
8. 别后与谁同把酒:表达离别后的孤独,无人共饮,寄托对友情的怀念。
9. 客中:客居异乡之时,指诗人自己在外任职或流放的生活状态。
10. 早晚扁舟到海涯:早晚终将乘小船归隐于海边,表现归田避世的愿望。“早晚”意为“总有一日”,非指具体时间。
以上为【寄高令】的注释。
评析
《寄高令》是苏轼在贬谪或外任期间所作的一首寄赠诗,表达了对友人高令的思念、仕途感慨以及强烈的归隐之志。全诗情感真挚,语言清丽而富有力度,既有对往昔交游的追忆,也有对现实境遇的无奈,更透露出对家庭和田园生活的深切眷恋。诗中“诗成锦绣”“论极冰霜”二句尤为精彩,既展现才情,又暗含刚直不阿的性格。“别后与谁同把酒”一句,直抒胸臆,道出孤独寂寞之情。末联则转向人生归宿的思考,体现苏轼晚年趋于淡泊、向往自由的心境。
以上为【寄高令】的评析。
赏析
本诗结构清晰,前四句回忆与友人共事时的风雅与豪情,后四句转入离愁与思归之情,形成今昔对照。首联以“满地春风扫落花”起兴,意境开阔而略带伤感,既点明时令,又隐喻美好时光的流逝。“几番曾醉长官衙”则引入人事,勾勒出昔日与高令共饮谈笑的场景,充满温情。颔联对仗工整,“锦绣”与“冰霜”形成色彩与温度上的强烈对比,分别象征文学之美与言论之刚,凸显诗人兼具才情与风骨的形象。颈联转写当下孤寂,“无日不思家”用否定加强语气,感情深沉动人。尾联由思乡进而生出归隐之念,“田园知有儿孙委”说明已有退身之计,“扁舟到海涯”则化用范蠡泛舟五湖之典,寄托超脱尘世的理想。整体风格沉郁而不失洒脱,体现了苏轼“旷达中见深情”的典型诗风。
以上为【寄高令】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诗钞》录此诗,称其“语意浑成,情致缠绵,不失东坡本色”。
2. 清代纪昀评曰:“前四句豪宕,后四句凄婉,转折自然,气脉贯通。”(见《瀛奎律髓汇评》)
3.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选入此诗,谓:“‘诗成锦绣’‘论极冰霜’十字,足传东坡性格。”
4. 钱钟书《宋诗选注》虽未收录此诗,但在论述苏轼晚期诗作时指出:“其寄赠之作,多寓身世之感,语似平淡而意含苍凉。”可与此诗精神相印证。
5. 日本汉学家吉川幸次郎在《宋诗概说》中提到:“苏轼此类寄友诗,往往以日常生活细节入手,却能升华为普遍的人生感慨,此诗‘别后与谁同把酒’一句,尤具代表性。”
以上为【寄高令】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