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三十天已过,黄梅雨季结束;万里之外,初吹来名为“舶趠”的海风。
几处山间曲折回旋的风势,一时之间使江水清澈迅疾地流淌满江东。
这风惊动飘落簌簌作响的秋叶,仿佛提前到来;也唤醒了昏昏欲睡的老翁。
我想效法宋玉作一篇《兰台快哉赋》,感受这畅快之风,却又嫌那赋中还要分辨雌雄之别。
以上为【舶趠风,并引】的翻译。
注释
1. 舶趠(bó chào)风:指夏季从海洋吹向东南沿海的季风,俗称“舶来风”,因古代商船常借此风航行而得名。“趠”意为疾行、腾跃,形容风势迅疾。
2. 三旬已过黄梅雨:指梅雨季节已持续一月(三旬为三十日),通常江南梅雨在六月中旬至七月上旬结束。
3. 万里初来:形容风自遥远海洋吹来,气势浩大。
4. 几处萦回度山曲:风在山间曲折穿行,时隐时现。
5. 一时清驶满江东:江水因风助势而变得清澈迅疾,流向东方。
6. 惊飘蔌蔌先秋叶:风吹落叶簌簌作响,虽未到秋季,却已有秋意。
7. 唤醒昏昏嗜睡翁:比喻风能使人精神振奋,摆脱昏沉状态,亦暗含自指之意。
8. 兰台《快哉赋》:指宋玉《风赋》中楚襄王游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而至,宋玉称其为“大王之雄风”,后苏轼之弟苏辙作《黄州快哉亭记》,苏轼亦有《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此处化用其意。
9. 却嫌分别问雌雄:宋玉在《风赋》中将风分为“雄风”与“雌风”,喻贵族与平民之别。苏轼认为真正的快意之风不应区分贵贱雌雄,故云“嫌”。
10. 此诗作于苏轼晚年贬谪期间,可能作于惠州或儋州,借风抒怀,表达超脱心境。
以上为【舶趠风,并引】的注释。
评析
苏轼此诗以“舶趠风”为题,借自然景象抒写胸中逸气与哲思。全诗由景入情,由物及理,既描绘了江南雨后海风骤至、江流奔涌的壮阔画面,又通过“惊飘”“唤醒”等词赋予风以生命力,进而引出对人生清醒与沉沦的反思。尾联用典翻新,不拘成说,表现出苏轼超然物外、不滞于物的精神境界。整首诗语言清劲,意境开阔,体现了东坡晚年诗风趋于老成、寓理于景的艺术特色。
以上为【舶趠风,并引】的评析。
赏析
本诗开篇即点明时节与气象变化:“三旬已过黄梅雨”交代时间背景,江南漫长的阴雨终于结束;“万里初来舶趠风”则突显风势之远、之力,给人以清新畅快之感。两句话形成鲜明对比,暗示天地为之焕然一新。
颔联写风的具体动态,“几处萦回度山曲”展现其婉转穿行之姿,“一时清驶满江东”则转写其推动江流之势,视觉与听觉交融,动静相生,展现出大自然磅礴的生命力。
颈联转入主观感受,“惊飘蔌蔌先秋叶”既写实景,又暗含时光流转、节序更替之叹;“唤醒昏昏嗜睡翁”则是拟人化的妙笔,不仅写出风的警醒之力,也可能寄托诗人历经贬谪后的精神觉醒——虽年老体衰,仍不甘沉沦。
尾联用典精妙,提及宋玉《风赋》中“雄风”“雌风”之辨,但苏轼并不满足于此种等级化的解读,反而“嫌”其分别心太重。他追求的是无差别、自在洒脱的“快哉”之境,呼应了其一贯主张的“万物皆可乐,无往而不适”的人生哲学。
全诗结构严谨,由外景而内情,由物理而哲理,语言简练而意蕴深厚,是苏轼晚年融通自然与心灵的代表之作。
以上为【舶趠风,并引】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写风而不见‘风’字,然处处是风,笔力纵横,气象万千。”
2. 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十六:“起语宏阔,次联工致,三联有感慨意,结语翻案见奇,不落前人窠臼。”
3. 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舶趠风’乃岭南海上特有之风,公南迁后始得亲历,故发为诗句,别有苍茫之致。”
4. 冯应榴《苏文忠公诗合注》:“‘唤醒昏昏嗜睡翁’,自况也;‘却嫌分别问雌雄’,超然也。公晚岁胸次,尽于此二语道出。”
5. 钱钟书《宋诗选注》:“苏轼此诗以风起兴,兼写物理人情,末句用宋玉典而反其意,正见其不肯随俗俯仰之风骨。”
以上为【舶趠风,并引】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