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试问你被贬谪到南方边地,曾吃了多少尺长的野葛?
遇见的人因瘴气而头发发黄,市集中胡人的眼睛呈碧绿色。
三年时光极难熬过,只能倚靠着高耸入云的山崖空自凝望。
如今归来,容貌一如往昔,谈吐精妙依旧能击破飞箭般的难题。
怎能就此荒废诗酒之乐?也未妨碍参禅静修的清净生活。
但愿能重返朝堂,担任尚书郎之职,再获赐御用的丝履荣耀归身。
以上为【次韵王巩南迁初归二首】的翻译。
注释
1. 次韵:按照原诗的韵脚和次序作诗唱和。
2. 王巩:字定国,北宋诗人,苏轼好友,因“乌台诗案”受牵连被贬岭南宾州(今广西宾阳)。
3. 谪南宾:指王巩被贬至南方宾州。
4. 野葛:一种有毒植物,古人认为南方多毒物,食野葛象征身处险恶环境。此处或为夸张说法,形容其生活艰苦。
5. 暴发黄:因长期生活在湿热多瘴的南方,人体易患瘴疠,导致头发枯黄。
6. 胡眼碧:指少数民族或外国人眼睛呈碧色,描写南方民族构成复杂,异域色彩浓厚。
7. 坐睨倚天壁:形容孤独寂寞,终日面对高耸如天的山壁,无所作为。睨,斜视;倚天壁,极言山势高峻。
8. 破镝:比喻言辞犀利,能击破敌意或难题。镝,箭头,代指飞箭。
9. 不妨禅寂:不妨碍修习禅定与寂静之道,反映士大夫兼修儒释的思想倾向。
10. 上方舄:天子所赐的鞋子,象征朝廷恩宠。“上方”指尚方,皇家工坊;“舄”为古代加木底的礼鞋,常用于朝见。
以上为【次韵王巩南迁初归二首】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次韵王巩南迁初归之作,表达了对友人历经贬谪苦难后安然归来的欣慰与敬佩,同时寄寓了自己对仕途沉浮、人生荣辱的深刻体悟。诗中既有对南方蛮荒环境的写实描绘,也有对友人坚韧品格的赞颂,更透露出在困顿中不失风雅、不弃理想的精神境界。全诗语言质朴而意蕴深沉,融合了关切、慰勉与向往之情,体现了苏轼一贯旷达超然的人生态度。
以上为【次韵王巩南迁初归二首】的评析。
赏析
这首诗以问答开篇,语气亲切而带有调侃意味,“野葛食几尺”既是对友人贬所艰苦生活的关切,又暗含对其坚贞不屈的敬意。中间四句通过“瘴发黄”“胡眼碧”等极具地域特色的细节,生动勾勒出南国蛮荒、风俗殊异的景象,强化了贬谪之苦。而“三年不易过,坐睨倚天壁”则转入心理描写,写出时间之漫长与精神之孤寂。
后半部分笔锋一转,写王巩归来“貌如故”,不仅身体无恙,且“妙语仍破镝”,突出其精神不衰、才情不减,令人钦佩。接着“那能废诗酒,亦未妨禅寂”一句,展现出士人在逆境中既能保持风雅生活,又能安于内心宁静的双重修养。结尾两句表达愿望——希望友人重新被朝廷起用,恢复官职与荣光,既是对王巩的祝福,也隐含苏轼自身对政治回归的期盼。
全诗结构严谨,由问及景,由景及情,层层递进,情感真挚而不失风骨,语言简练而意象丰富,充分展现了苏轼诗歌“外枯中膏,似淡实腴”的艺术风格。
以上为【次韵王巩南迁初归二首】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称:“子瞻与定国交最笃,其赠答之作,皆情真意切,不假雕饰。”
2. 清·纪昀评此诗曰:“语虽平直,而寄托深远,所谓‘于平淡处见精神’者也。”(《瀛奎律髓汇评》引)
3.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评:“东坡次韵诸作,此为情文并茂之一,写迁谪之苦而不露酸辛,写归来之喜而不涉轻浮,得温柔敦厚之旨。”
4. 钱钟书《宋诗选注》指出:“苏轼善于将个人遭遇与普遍人生体验结合,此诗写友人贬归,实亦自况,语浅而意长。”
以上为【次韵王巩南迁初归二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