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昔日埋葬衣冠之处如今是否还存在?近来的消息已不必再怀疑。
曾听说在圯桥之上遇见了黄石公,张良早已得授兵法,忠信不欺。
以上为【寄欧阳叔弼】的翻译。
注释
1. 欧阳叔弼:欧阳棐,字叔弼,北宋官员,欧阳修之子,苏轼友人。
2. 昔葬衣冠今在否:语出《史记·高祖本纪》载刘邦祭祀项羽,“为义帝发丧,袒而大哭”,后亦有帝王衣冠冢之说。此处或借指往事遗迹是否尚存,引申为旧情、旧志是否犹在。
3. 近来消息不须疑:意谓关于友人的近况已无需怀疑,暗指其品行可靠,传闻属实。
4. 曾闻圯上逢黄石:用张良“圯桥进履”典故。据《史记·留侯世家》,张良年轻时在下邳圯桥遇黄石公,受《太公兵法》,后辅佐刘邦建立汉朝。
5. 久矣留侯不见欺:留侯即张良,封留侯。此句意为张良自得黄石公传授后,始终践行其教诲,未曾背信,亦未辜负所托。比喻欧阳叔弼为人诚信可靠。
以上为【寄欧阳叔弼】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寄赠欧阳叔弼之作,借古喻今,以张良遇黄石公的典故,表达对友人品格的信任与期许。全诗语言简练,用典精当,情感含蓄而深沉。诗人并未直抒胸臆,而是通过历史人物的忠信事迹,暗喻欧阳叔弼为人可信、值得托付,同时也流露出对世事变迁、人事浮沉的感慨。
以上为【寄欧阳叔弼】的评析。
赏析
此诗虽短,却寓意深远。首句以设问起笔,“昔葬衣冠今在否”,既可理解为对往昔遗迹的追怀,也可引申为对初心、信念是否依旧的叩问,带有浓厚的历史沧桑感。次句“近来消息不须疑”则转为现实判断,语气坚定,表明对欧阳叔弼当前品行的充分信任。后两句借用张良遇黄石公的典故,将友人比作张良,称其早已得道于贤者,为人忠信不欺,堪当大任。全诗以古鉴今,不着一字褒贬而褒贬自现,体现了苏轼善于用典、含蓄蕴藉的艺术风格。同时,也反映出他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士人操守的重视。
以上为【寄欧阳叔弼】的赏析。
辑评
1. 《苏诗补注》卷十三引查慎行曰:“此诗用黄石公事,以喻叔弼之得师承、守信义,非泛然酬应之作。”
2. 《宋诗钞·东坡集》评:“语简而意长,托兴深远,可见东坡寄赠之厚意。”
3. 清代冯应榴《苏文忠公诗合注》云:“‘不须疑’三字,见笃信之忱;‘不见欺’三字,见古人之风,叔弼当之,非溢美也。”
以上为【寄欧阳叔弼】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