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我年少求学时并非只为谋取个人利益,早有坚定的志向存于心中。
虽然不敢妄自断言必能实现,但无论被任用或弃置,我都早已超然度外。
上天起初似乎眷顾我,让我有望成就一番宏大的事业。
怎敢辜负命运所托,甘愿捐躯也要投身于理想之会。
岂料现实竟如此荒谬,刚一迈步便陷入狼狈境地。
我自身已无话可说,如同打翻的甑罐,覆水难收,悔之晚矣。
你虽勉强得以自保,但处境如鸡肋一般,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哪里值得依靠?
徘徊犹豫间畏惧陷入罪网,虽心有不甘,却也不敢直言退意。
若有人怀疑是因你的缘故而招致我的灾祸,那么你所受的轻微牵连,也算是为我承担了过失。
时运至此,不如归去吧,让我们一同回到东坡,拿起农具共耕田园。
以上为【闻子由为郡僚所捃,恐当去官】的翻译。
注释
1. 闻子由为郡僚所捃:听说弟弟苏辙因下属官员的检举而受到牵连。“子由”即苏辙,“捃”通“捃摭”,意为搜罗罪状加以指控。
2. 不为身:不是为了个人私利。
3. 宿志固有在:早年的志向原本就存在,指济世安民的理想。
4. 用舍置度外:任用或废弃都置之度外,出自《论语·述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5. 相我:帮助我,保佑我。“相”读作xiàng,意为辅助。
6. 发迹造宏大:指仕途起步,有望成就大业。
7. 捐躯欲投会:愿意献身以投身于理想的机遇之中。“投会”指把握时机。
8. 堕甑:典出《后汉书·郭泰传》,喻事情已成定局,无法挽回。
9. 鸡肋安足赖:比喻处境尴尬,价值微薄,难以依靠。典出《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曹操语:“鸡肋,食之无肉,弃之有味。”
10. 黾勉敢言退:虽内心勉强,却也不敢公开提出退职。“黾勉”意为努力、勉强。
以上为【闻子由为郡僚所捃,恐当去官】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诗是苏轼得知弟弟苏辙(字子由)因身为官僚下属而遭人检举、可能被罢官后所作,表达了他对仕途险恶的深刻体会和对弟弟的深切关怀。全诗情感沉郁,既有对自己宦海浮沉的反思,也有对弟弟处境的忧虑与劝慰。诗人以自身经历警示弟弟官场之险,最终发出“归去来”的感慨,表现出对仕途失望后转向田园生活的向往。诗中融合了儒家的责任感与道家的超脱思想,体现了苏轼在逆境中的精神调适与人生智慧。
以上为【闻子由为郡僚所捃,恐当去官】的评析。
赏析
此诗结构严谨,情感层层递进。开篇回顾少年志向,表现苏轼早年积极入世的态度;继而写天意初眷、奋发有为的期望,转折至现实“举步得狼狈”,形成强烈反差;再由自身之困转写子由之危,体现出手足之情与政治共命的深刻关联。诗中“堕甑难追悔”“鸡肋安足赖”等比喻精当,既形象又富含哲理。结尾“归去来”呼应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展现诗人从政治理想破灭到回归自然的心路历程。语言质朴而意蕴深远,悲而不伤,哀而不怨,充分体现了苏轼在逆境中从容豁达的精神境界。
以上为【闻子由为郡僚所捃,恐当去官】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评:“此诗情真语挚,兄弟之爱与宦情之叹交织,读之令人动容。”
2. 清代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三十二引查慎行语:“语极沉痛,而节制有度,不露怨尤,得诗人之正。”
3. 《苏诗补注》施元之注:“时子由守官陈州,属吏有不法事,被劾连坐,公忧其将罢,故有‘鸡肋’‘罪罟’之叹。”
4. 近人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虽未直接评此诗,但指出:“宋代士大夫每以兄弟同进退为念,苏氏兄弟尤为典型。”可为此诗背景之佐证。
5. 《历代诗话》中《竹庄诗话》引《苕溪渔隐丛话》:“东坡诗多寄托深远,此篇尤见骨肉之情与出处之思。”
以上为【闻子由为郡僚所捃,恐当去官】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