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我居住在高远的青天之中,而你却隐没于尘世的红尘里。
声音与形影彼此难以相见,内心的情怀也难以言说表达。
我想趁着皎洁的月光,去探访你以敞开我的心怀。
饮着天上的清露,如仙人般展翅飞向蓬莱仙山。
有佳人手持玉尺,来衡量你的才华有多高深。
那玉尺尚不足以量尽,而你的才情更是无穷无尽。
我们相对一笑,便一同踏上金鳌之首。
绛红色的宫殿高达百千丈,那身披霞衣的人,又与谁共浮于云烟之上?
以上为【李白谪仙诗】的翻译。
注释
1. 谪仙:原指被贬下凡的仙人,唐代贺知章称李白为“谪仙人”,后成为李白的代称。
2. 青空:指天空、苍穹,象征高洁出世之境。
3. 红埃:红尘,指世俗人间,充满纷扰与尘垢。
4. 声形不相吊:声音与形体无法互相照应,意为彼此难以相见或沟通。
5. 明月光:象征纯洁、光明与思念,常用于寄托情怀。
6. 素怀:朴素的胸怀,此处指坦诚真挚的心意。
7. 天杯:仙人所用的酒杯,或指承接天露之器,喻高洁之饮。
8. 蓬莱:传说中的东海仙山,道教神仙居所,象征理想境界。
9. 玉尺:美玉制成的尺子,比喻衡量才华的标准,亦有“量才”之意。
10. 金鳌:神话中驮负仙山的巨大神龟或鳌鱼,常用于形容登临仙境。
以上为【李白谪仙诗】的注释。
评析
此诗题为《李白谪仙诗》,实为苏轼假托赞颂李白而作的一首寄意深远的拟古之作。诗中借“谪仙”之典,将李白神化为天上被贬下凡的仙人,同时以浪漫笔调抒发对理想人格与精神自由的向往。全诗充满道家仙境色彩,运用丰富的想象和瑰丽的意象,表现出诗人对超脱尘俗、回归自然境界的追求。语言飘逸洒脱,风格近李白,却又融入苏轼特有的哲思与旷达,是宋代拟唐诗中的上乘之作。
值得注意的是,此诗并非苏轼现存文献中确凿可考的作品,历代苏轼诗文集(如《东坡全集》《苏轼诗集》)均未收录此诗。其风格虽似东坡豪放飘逸一路,但用语与结构更近晚唐或后人拟作。因此,此诗极可能是后人伪托苏轼之名所作,用以赞颂李白“谪仙”形象。
以上为【李白谪仙诗】的评析。
赏析
本诗以“谪仙”为核心意象,通过天上与人间的对照,构建了一个超越现实的精神空间。开篇“我居青空里,君隐红埃中”,以第一人称与第二人称的对话形式,拉开仙凡距离,既表达了对李白的敬仰,也暗含自身对高远境界的向往。诗中“声形不相吊,心事难形容”一句,情感深沉,道出知音难觅、心意难通的孤独感。
中间部分转入幻想场景:“欲乘明月光,访君开素怀”,展现出诗人渴望跨越时空与精神偶像对话的强烈愿望。随后“天杯饮清露,展翼登蓬莱”进一步将意境推向仙境,语言清丽脱俗,极具李白式的浪漫主义色彩。
“佳人持玉尺”一段,巧妙引入“量才”的意象,以“玉尺不可尽”极言李白才华之浩瀚无边,既是赞美,也是对文学创造力的崇高礼赞。结尾“共蹑金鳌头”“绛宫楼阙”等句,气势恢宏,描绘出共同登临仙界、遨游云霞的壮丽图景,象征精神的自由与升华。
整首诗融合了道教仙话、文人理想与诗歌崇拜,体现出宋代文人对李白“诗仙”形象的神化建构。尽管艺术上颇具感染力,但其思想内核仍扎根于中国士大夫对超然物外、逍遥自在人生境界的永恒追求。
以上为【李白谪仙诗】的赏析。
辑评
1. 目前《苏轼诗集》(孔凡礼点校)、《全宋诗》及《东坡乐府》等权威文献中均未收录此诗。
2. 查《四库全书》电子版,苏轼名下无此诗题或诗句记录。
3. 清代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亦未见此诗。
4. 此诗最早见于网络文本与非学术性诗词网站,缺乏原始出处与版本依据。
5. 从语言风格看,诗中“天杯”“金鳌”“绛宫”等词虽具唐风,但组合方式略显堆砌,与苏轼自然流畅的笔法有所出入。
6. “玉尺不可尽,君才无时休”两句对仗工整但稍显直白,不如苏轼典型作品含蓄隽永。
7. 苏轼确有多首赞美李白的诗作,如《李太白碑阴记》《书李白十咏》等,但皆为散文或短评,未见如此完整且风格浓艳的七言古诗。
8. 综合考证,此诗当为后人伪托之作,借苏轼之名以颂李白,属典型的“拟古人赞古人”文体。
9. 此类伪作在明清以后民间诗选中较为常见,多用于教学或文学想象,并无史料价值。
10. 学术界目前无人将此诗列为苏轼真作,亦无相关研究论文支持其真实性。
以上为【李白谪仙诗】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