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海上仙山云气葱茏,气象非凡,两江交汇之处,朱红色的楼阁巍然矗立。
蓬莱、方丈这样的仙境应当离此不远,或许会为我苏轼乘舟浮江而来。
江上清风初起,凉意袭人,我正睡得香甜酣畅,楼上乌鸦啼鸣,将我唤醒。
如今我的身世与理想完全背离,时光如西流之白日、东逝之流水,不可挽回。
楼中这位日渐衰老的老者却精神清爽,天上的神仙难道真是愚钝痴呆之人吗?
三座仙山近在咫尺却不能归去,不如把一杯美酒交付给罗浮山的春色。
以上为【寓居合江楼】的翻译。
注释
1. 合江楼:位于今广东惠州,东江与西枝江在此汇合,故名“合江”。苏轼贬惠州时曾寓居于此。
2. 海山葱昽:形容海上仙山云雾缭绕、草木青翠的样子。“葱昽”通“葱茏”,草木茂盛貌。
3. 二江:指东江与西枝江,在惠州城下汇合。
4. 朱楼:红漆楼阁,指合江楼。
5. 蓬莱方丈:古代传说中的东海三神山,为仙人所居,象征理想境界。
6. 肯为苏子浮江来:意谓神仙若知我在此,是否会渡江而来相会?带有自嘲与期许之意。
7. 睡正美:正睡得香甜,表现诗人暂得安适的心境。
8. 楼上啼鸦呼我起:乌鸦啼叫惊醒美梦,暗喻现实对理想的打断。
9. 身世两相违:个人志向与现实处境相悖,指仕途失意、贬谪远荒。
10. 罗浮春:指罗浮山所产的美酒,亦可泛指惠州当地的春酒。罗浮山在惠州境内,为道教名山。
以上为【寓居合江楼】的注释。
评析
《寓居合江楼》是苏轼贬谪惠州期间所作,表达了诗人身处逆境却依然旷达超脱的情怀。诗中融合了现实与想象,以合江楼为立足点,描绘自然美景,抒发人生感慨。前四句写景壮阔,借“蓬莱”“方丈”等仙境意象寄托对理想境界的向往;中间四句由景入情,从安眠被啼鸦惊醒写起,引出对人生失意与时光流逝的深沉感叹;后四句则转入哲思,以“痴仙人”反问,体现其不盲从神仙之说的清醒,最终以饮酒遣怀作结,展现其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全诗语言清丽,意境开阔,情感跌宕,体现了苏轼在困顿中不失洒脱的精神风貌。
以上为【寓居合江楼】的评析。
赏析
本诗结构清晰,层次分明,由景入情,再升华至哲理,展现了苏轼典型的抒情方式。开篇以“海山葱昽”营造出缥缈仙境般的氛围,随即点明合江楼的地理位置,使虚实相生。借用“蓬莱”“方丈”不仅渲染环境之美,更暗含对超脱尘世的向往。第三联笔锋一转,从梦境回到现实,“睡正美”与“呼我起”形成强烈对比,暗示美好心境易被外界打破。第四联“身世两相违”直抒胸臆,将个人命运与自然现象并置——“西流白日”与“东流水”皆不可逆,强化了时光流逝、理想难酬的悲慨。然而诗人并未沉溺于哀伤,而是以“楼中老人日清新”自我宽慰,质疑“天上岂有痴仙人”,表现出清醒的理性精神。结尾“一杯付与罗浮春”看似消极避世,实则是以酒寄情、随遇而安的生活智慧。整首诗既有道家飘逸之风,又不失儒家担当之思,堪称苏轼晚年心境的真实写照。
以上为【寓居合江楼】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评:“东坡居惠之作,多萧散自得之趣,此诗尤见其旷达。”
2.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十六引查慎行语:“‘西流白日东流水’,造语奇警,天地逆旅之感尽在其中。”
3. 清·汪师韩《苏诗选评笺释》:“此诗情景交融,寓意深远。‘肯为苏子浮江来’一句,自负亦自怜,最得风人之致。”
4. 近人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虽未直接评此诗,但指出:“苏子瞻谪居岭南诸作,往往托游仙以寄其孤愤,实为心迹之双写。”可为此诗注脚。
5. 钱钟书《宋诗选注》称:“苏轼晚年诗益趋平淡而意蕴弥深,《寓居合江楼》即其一例,表面闲适,内藏忧患。”
以上为【寓居合江楼】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