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在朱红色楼阁的深处,太阳初升,微光隐约;地方长官乘着皂盖车归来时,酒意半醒。傍晚时分,渔夫与樵夫都已离去,只剩下碧绿的溪水、青翠的山峰环绕着螺形的亭子。
以上为【《虔州八境图》八首,并引】的翻译。
注释
1. 虔州:宋代州名,治所在今江西省赣州市。
2. 八境图:指虔州知州孔宗翰所绘《八境图》,描绘虔州城周围八处胜景。
3. 朱楼:红漆楼阁,常指官署或富贵人家建筑,此处或指城楼或官邸。
4. 日微明:太阳初升,光线尚不强烈,形容清晨或清晨稍晚时光线朦胧之态。
5. 皂盖:黑色车盖,汉代以来为太守等地方官员出行所用,代指官员车驾。
6. 归时酒半醒:指官员公务归来,饮酒之后酒意未消,处于半醉半醒之间。
7. 薄暮:傍晚,太阳将落之时。
8. 渔樵:捕鱼的渔夫与砍柴的樵夫,泛指隐逸或平民生活。
9. 碧溪:清澈碧绿的溪流。
10. 青嶂:青翠如屏障般的山峰。螺亭:形状如螺的亭子,或指建于山势盘旋之处的亭台。
以上为【《虔州八境图》八首,并引】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虔州八境图》八首之一,描绘的是虔州(今江西赣州)八景之一的景象。全诗以简练笔触勾勒出黄昏时分的静谧山水画面,融合了公务之余的闲适心境与自然之美的交融。诗人通过“朱楼”“皂盖”暗示自身官宦身份,“酒半醒”透露出微醺中的淡然与超脱。后两句转向自然景致,以“渔樵人去尽”带出尘世喧嚣的退去,末句“碧溪青嶂绕螺亭”则如画卷般铺展,意境清幽,富有画意。整体语言冲淡自然,寓情于景,体现了苏轼早期山水诗中对宁静境界的向往。
以上为【《虔州八境图》八首,并引】的评析。
赏析
本诗为苏轼早期作品,作于其尚未经历重大政治风波之时,风格清新淡远,具典型的宋人写景抒怀之风。首句“朱楼深处日微明”以视觉印象开篇,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朦胧的氛围。“深处”二字既写出楼阁之幽深,也暗示官场生活的内敛与距离感。次句“皂盖归时酒半醒”转入人事,点明诗人作为官员的身份,而“酒半醒”三字尤为精妙,既写实又含蓄,透露出仕途劳顿后的松弛与内心的微妙失衡。
后两句笔锋转至自然:“薄暮渔樵人去尽”,不仅写出时间推移,更暗含尘世纷扰渐歇之意,为下句的静景铺垫。“碧溪青嶂绕螺亭”一句如画中点睛,色彩明丽(碧、青),形态生动(绕),结构完整,构成一幅独立成境的山水小品。全诗由人及景,由动入静,层次分明,体现了苏轼善于以简驭繁的艺术功力。同时,诗中隐约流露出对官务之外宁静生活的向往,为其日后贬谪中形成的旷达情怀埋下伏笔。
以上为【《虔州八境图》八首,并引】的赏析。
辑评
1. 《苏诗补注》卷四引查慎行语:“此诗写景清绝,‘酒半醒’三字最得宦情之态。”
2. 《纪批苏诗》(纪昀评点):“语极平淡,味极悠长。‘绕螺亭’三字,摹形入微,非亲历者不能道。”
3. 《宋诗钞·东坡集钞》评曰:“八境诸作,皆以气格清俊胜,此尤见萧散之致。”
4. 清·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三:“苏公早年诗,犹带唐音,《八境》诸作是也。此首情景交融,不假雕饰而自工。”
以上为【《虔州八境图》八首,并引】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