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皆种榆柳,坐待十亩阴。
我独种松柏,守此一片心。
君看闾里间,盛衰日骎骎。
种木不种德,聚散如飞禽。
老时吾不识,用意一何深。
知人得数士,重义忘千金。
西园手所开,珍木来千岑。
养此霜雪根,迟彼鸾凤吟。
拱把不知数,会当出千寻。
樊侯种梓漆,寿张富华簪。
我做西园诗,以为里人箴。
翻译
人们都种植榆树和柳树,只等十年后收获十亩树荫。
唯独我选择种植松树与柏树,只为守护心中这一片坚贞的志向。
你看乡里之间,兴盛与衰败交替迅速,变化无常。
只知栽种树木而不修养德行,人生聚散就如同飞鸟般飘忽不定。
我不认识年老时的自己,但当初用心之深,又有谁能真正理解?
能识得几位贤才知己,重情重义,胜过千金财富。
这西园是我亲手开辟的,珍贵的树木从千山万岭运来。
培育这些耐寒耐霜的树根,只期待有朝一日能引来凤凰的鸣唱。
池塘引入了活水,龟与鱼自在地浮游沉潜。
幽静的桂树日夜生长,洁白的花朵纷乱地洒落在青色的衣襟上。
这里不仅草木繁茂,连子孙也都已成林成材。
粗如两手合抱的树木数也数不清,终有一日必将高耸入云,超过千寻。
樊侯当年种植梓树与漆树,造福后人;寿张之地富有人家佩戴华美的簪饰。
我写下这首《西园诗》,是想把它作为对乡里人的劝诫箴言。
以上为【滕县时同年西园】的翻译。
注释
1. 滕县时同年西园:指苏轼在滕县(今山东滕州)任官时,与同科进士(同年)共同修建或观赏的西园。
2. 种榆柳:榆树和柳树生长较快,古人常植于宅旁以取阴凉,象征现实功利之图。
3. 松柏:象征坚贞、高洁的品格,古人以松柏经冬不凋喻君子守节。
4. 骎骎(qīn qīn):形容迅速、急促的样子,此处指盛衰更替之快。
5. 聚散如飞禽:比喻人生离合无常,如同飞鸟掠过,不可把握。
6. 重义忘千金:语出《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强调信义高于财富。
7. 千岑:千山,极言树木来源之远,亦显珍视之意。
8. 幽桂:幽静处生长的桂树,象征高洁隐逸之志。青衿:古代学子服饰,代指读书人,此处或暗指自身身份。
9. 樊侯种梓漆:指东汉樊宏(被封寿张侯)广植梓树、漆树,以为器具之用,惠泽子孙,见《后汉书·樊宏传》。
10. 寿张富华簪:寿张,地名,樊宏封地;华簪,华贵的发簪,象征富贵荣华,此处指樊氏家族因德业而昌盛。
以上为【滕县时同年西园】的注释。
评析
苏轼此诗借“滕县时同年西园”之景,抒写个人志节与人生理想,以种树为喻,表达对道德修养、人格操守与长远价值的追求。全诗以对比手法开篇:众人种易成之榆柳,求速阴;而诗人独种松柏,取其坚贞耐寒,象征守志不移。继而由物及人,指出世俗重利轻德,人生聚散无常,唯有立德方可久远。诗中“种木不种德,聚散如飞禽”一句,警醒意味浓厚。后半转写西园实景,寓理想于园林营造之中,松柏桂木、流水鱼龟,皆成精神寄托。结尾援引历史典故,表明其作诗目的在于教化乡里,体现儒家“立德立言”的责任感。整首诗结构严谨,意象丰富,托物言志,兼具哲理深度与文学美感。
以上为【滕县时同年西园】的评析。
赏析
本诗是一首典型的咏物言志之作,通过“种树”这一日常行为,展开对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开篇即设对比:众人趋利务实,种榆柳以速成阴;诗人则反其道而行,种松柏以守心志。这种选择不仅是审美趣味的差异,更是人生哲学的分野——前者重眼前之利,后者重长远之德。中间数联层层递进:由种树引出“盛衰”之叹,再归结到“种德”之要,逻辑严密。写景部分并非单纯描摹,而是将自然物象人格化,“霜雪根”喻坚韧,“鸾凤吟”寄理想,“龟鱼自浮沉”显从容境界,“幽桂乱青衿”则透出文人情怀。尾联用樊侯典故,既呼应“种树利后人”之主题,又提升全诗格调,使个人行为上升为道德示范。语言质朴而意蕴深远,句式参差错落,节奏舒缓庄重,体现了苏轼晚年诗风趋于沉稳的特点。
以上为【滕县时同年西园】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评:“此诗托兴深远,以种树比立德,非徒写园景也。‘种木不种德’一语,足为世人警钟。”
2.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二十四引查慎行语:“通体浑成,寓意深切。松柏之守心,较榆柳之务阴,品格自别。末以樊侯作结,归于劝善,有古贤遗意。”
3.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评曰:“东坡诗多豪宕,此独沉着。‘养此霜雪根,迟彼鸾凤吟’,可谓语重心长。全诗如老吏断狱,步步踏实,而气象雍然。”
4. 钱钟书《谈艺录》补订本提及:“苏集中此类箴规之诗,往往借物说理,此篇尤显。‘聚散如飞禽’之喻,简而隽,可入《世说》。”
以上为【滕县时同年西园】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