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覆盆子承蒙您费心采摘并寄来,我深感感激。您的儿子前来拜访我时,恰逢我外出,未能相见,我定会派人请他来见面。另附致季常先生的一封书信及一小件信物,请您代为转交。
苏轼敬上。
以上为【覆盆帖】的翻译。
注释
1. 覆盆子:一种药用植物果实,中医认为有补肾固精之效,古人常作滋补品馈赠亲友。
2. 甚烦采寄:非常麻烦您亲自采摘并寄送。“烦”为敬辞,表示劳烦对方。
3. 感怍之至:感激与惭愧之情达到极点。“感”指感谢,“怍”意为羞惭,因受惠而自感不安。
4. 令子:尊称对方的儿子。
5. 一相访:前来拜访一次。“一”表动作发生一次,有诚意之意。
6. 值出未见:正巧我外出,因而未能相见。
7. 令人呼见之:我会派人去请您儿子来相见。“呼”在此处为“召请”之意。
8. 季常先生:即陈慥(字季常),苏轼好友,晚年隐居黄州,以豪侠好客著称,亦为《方山子传》主人公。
9. 信物一小角:随信附带的小件信物。“角”或为包裹单位,形容小包裹。
10. 轼白:苏轼启言,旧时书信结尾常用格式,表示写信人自称并致意。
以上为【覆盆帖】的注释。
评析
《覆盆帖》并非一首诗,而是一则简短的书札(尺牍),属宋代文人日常通信的典型文体。全文语言简洁、语气谦和,体现了苏轼与友人之间亲切自然的交往方式。文中提及“覆盆子”的馈赠,反映出当时士人间以地方特产相赠的礼尚往来之风;“令子一相访”说明对方已主动示好,苏轼虽未得见,仍承诺安排相见,表现出其待人真诚、重视情谊的态度。末尾托寄书信与信物,请收信人代为转交,进一步体现人际网络中的信任与协作。整体文风冲淡平和,于琐事中见真情,是研究苏轼日常生活与交际的重要文献。
以上为【覆盆帖】的评析。
赏析
此帖虽仅寥寥数语,却生动展现了宋代士大夫之间的交往礼仪与情感交流方式。全篇以日常事务为内容,语言质朴无华,毫无雕饰,却在细微处流露温情。开篇对“覆盆子”的致谢,既表达感激,又用“烦”“感怍”等词体现谦逊有礼;提及对方之子来访而未遇,立即承诺“令人呼见”,足见其重情守诺。托寄书信与信物一事处理得体,不显突兀,反见彼此信任之深。从文体看,此为典型宋人尺牍,讲究简练、得体、情理兼备,正合苏轼“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文章观。虽非宏篇巨制,然于平淡中见真味,堪称“无意为文而文自至”的典范。
以上为【覆盆帖】的赏析。
辑评
1. 《苏轼文集》卷六十一收录此帖,题作《与沈睿达二首》之一,清王文诰辑评曰:“语极简净,情意周至,非老于交游者不能道。”
2. 明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东坡文钞》评此类尺牍云:“苏公尺牍,如对谈笑,虽片言只字,皆有脉络可寻,情意宛然。”
3. 清吕留良《晚村先生八家文钞·苏文忠公文钞》谓:“此等书札,看似寻常,实乃性情所发,较诗赋更近本真。”
4. 近人孔凡礼《苏轼年谱》卷二十一载,此帖作于元丰六年(1083)谪居黄州期间,时苏轼与陈季常、沈括(或沈睿达)等人多有往来,可证其人际网络之广。
5. 徐规《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引此帖内容,用以考证明人馈赠习俗与士人交际形态。
以上为【覆盆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