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石首鱼粉红鲜美且无细骨,河豚雪白肥嫩却不含毒可安心食用。
我斗胆寄语天公与河伯,何不干脆赐予人们通体如水晶般透明、毫无瑕疵的鱼鳞呢?
以上为【戏作鮰鱼一绝】的翻译。
注释
1. 戏作:带有玩笑、调侃意味的创作,非严肃之作。
2. 鮰鱼:即长吻鮠,又称江团,长江流域名贵鱼类,肉质细嫩,少刺多脂。
3. 粉红石首:指石首鱼,因其头中有石状耳石而得名,体色微带粉红。
4. 仍无骨:此处夸张形容石首鱼刺少易食,实则并非真无骨,意在赞美其口感。
5. 河㹠(tún):即河豚,亦称“𬶏”“鲑”,古代常泛指某些有毒鱼类。
6. 不药人:指这种河豚无毒,不会毒害人。“药”作动词,意为“毒杀”。
7. 天公:上天之神,掌管自然气象。
8. 河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黄河之神,主管河流。
9. 水精鳞:如水晶般清澈透明的鱼鳞,象征完美无瑕的理想之鱼。
10. 乞与:请求赐予。“乞”在此为祈求之意。
以上为【戏作鮰鱼一绝】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戏作,以幽默诙谐的笔调咏鮰鱼之美,实则借题发挥,表达对理想食物乃至理想生活的向往。诗中将现实中“有骨”或“有毒”的鱼类缺点加以想象性改造,幻想出一种完美无缺的“水精鳞”之鱼,既体现了诗人对美食的热爱,也折射出其超脱现实、追求至美境界的精神趣味。全诗语言轻松,构思奇巧,寓庄于谐,是典型的东坡式“戏作”。
以上为【戏作鮰鱼一绝】的评析。
赏析
这首七言绝句虽题为“戏作”,却蕴含深刻的生活情趣与哲理意味。前两句以对比手法描绘两种名鱼:石首鱼色泽粉红、少刺柔嫩,河豚洁白丰腴、幸而不毒,皆属人间美味。但诗人并不满足于现实之味,转而在后两句展开奇思妙想——既然已有如此佳品,为何不能更进一步?于是向“天公”与“河伯”祈愿,希望赐予一种通体晶莹、毫无缺陷的“水精鳞”之鱼。这不仅是对美食的极致追求,更是对理想世界的诗意投射。
苏轼善以日常题材入诗,化俗为雅,此诗正体现其“凡物皆可入诗,但需以意趣胜”的艺术理念。语言看似轻巧,实则暗含对自然造物的礼赞与对完美境界的向往。同时,“乞与”二字也透露出诗人天真烂漫的童心与不失幽默的浪漫情怀。
以上为【戏作鮰鱼一绝】的赏析。
辑评
1. 《苏轼诗集》卷二十三清王文诰注:“此诗盖因鮰鱼之美,触而戏咏,托意深远,非止口腹之欲也。”
2. 《宋诗钞·东坡诗钞》评:“语涉诙谐,而寓意悠然,所谓‘戏而不谑’者也。”
3. 《历代诗话》引清代纪昀语:“东坡此作,貌似滑稽,实具天趣,乃游戏三昧之作。”
4. 《唐宋诗醇》评曰:“以饮食微物,发为高想,所谓寓哲理于诙谐者。”
5. 当代学者周裕锴《苏轼诗歌研究》指出:“此诗通过‘乞与水精鳞’的幻想,表现了苏轼超越现实局限、追求理想境界的心理倾向。”
以上为【戏作鮰鱼一绝】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