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吏民因我疏懒而觉可亲,诉讼日渐稀少。
得以悠闲无事畅饮,乃至夜不归宿。
再次寻访飞英寺漫游,尽情把握这短暂时光。
钟声与脚步声交织,山云映照衣冠似颠倒错乱。
我往来全无时间约束,拄杖踏鞋自推寺门。
莫把我看作地方长官,外表虽似内心已非旧我。
以上为【与王郎昆仲及儿子迈,绕城观荷花,登岘山亭,晚入飞英寺,分韵得「月明星稀」四字】的翻译。
注释
1. 王郎昆仲:指王适、王遹兄弟,苏轼友人
2. 儿子迈:苏轼长子苏迈
3. 分韵:旧时作诗方式,分拈韵字依韵作诗
4. 斗讼:争讼,《周礼·地官》有“斗怒讼辨”之语
5. 不夜归:彻夜不归,语出《诗经·湛露》“厌厌夜饮,不醉无归”
6. 量寸晖:计量短暂光阴,化自鲍照《拟古》“寸阴守夜阑”
7. 杖屦:手杖与麻鞋,古人出游常备
以上为【与王郎昆仲及儿子迈,绕城观荷花,登岘山亭,晚入飞英寺,分韵得「月明星稀」四字】的注释。
评析
此诗作于苏轼知湖州期间,以白描手法记录与友朋纵情山水的闲适生活。前六句通过“懒吏”形象与“无事饮”的洒脱,展现其无为而治的为政理念;后六句以颠倒衣冠、自推扉门的细节,宣告对官场身份的超越。全诗在看似平实的叙述中暗含对精神自由的追求,契合“月明星稀”分韵所得的澄明意境。
以上为【与王郎昆仲及儿子迈,绕城观荷花,登岘山亭,晚入飞英寺,分韵得「月明星稀」四字】的评析。
赏析
本诗展现苏轼融合官隐的生存智慧。开篇以“吏民怜我懒”颠覆传统勤政叙事,暗合老子“无为而治”思想。“撞钟履声集”句以声景互衬:钟声象征方外净土,履声代表尘世行迹,二者交融构成官隐双重的生命场域。尾联“外似中已非”堪称诗眼,既自嘲身陷宦海之困,更昭示内在精神的蜕变。全诗通过时空交错(昼饮夜游)、动静相生(钟鸣履响)的艺术处理,在寻常游历中开拓出超越性的精神空间。
以上为【与王郎昆仲及儿子迈,绕城观荷花,登岘山亭,晚入飞英寺,分韵得「月明星稀」四字】的赏析。
辑评
1. 清查慎行《苏诗补注》:“‘吏民怜我懒’与《喜雨亭记》‘太守不有’句同妙,皆以谑语写仁心”
2. 清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后四句是公悟境,较白乐天‘中隐’说更进一解”
3. 近人陈迩冬《苏轼诗选》:“以禅家机锋入律诗,‘颠倒云山衣’五字写尽脱略形骸之态”
4. 日本学者小川环树《苏轼·诗与人生》:“此诗显示苏轼后期生活态度——在遵守社会规范的同时保持内心的自由”
以上为【与王郎昆仲及儿子迈,绕城观荷花,登岘山亭,晚入飞英寺,分韵得「月明星稀」四字】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