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上天将皇宫般尊贵的真黄色,借给了洞庭湖霜后成熟的橙子。
松滋(邹氏)所酿的美酒(逡巡曲),足以压倒江南那些自诩风雅的好事僧人。
以上为【邹鬆滋寄苦竹泉橙曲莲子汤三首】的翻译。
注释
1.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诗人、书法家,“苏门四学士”之一,江西诗派开山宗师。
2. 邹鬆滋:邹某,籍贯或曾任官于松滋(今湖北松滋市),生平不详,为黄庭坚友人。
3. 苦竹泉、橙曲、莲子汤:邹氏所寄三种食品饮品,此诗专咏橙与酒(橙曲)。
4. 金阙:天帝或皇宫的门户,代指皇家。真黄色:宋代唯皇室可用正黄,故称“真黄”,此处极言橙色之纯正尊贵。
5. 洞庭:洞庭湖,古以产橙著称,《橘录》载“洞庭柑橙甲天下”。
6. 逡巡曲:酒名。“逡巡”本意为顷刻,唐宋时称速成之酒为“逡巡酒”,亦有说为美酒泛称。
7. 江南好事僧:指江南地区喜好结交文士、品鉴茶酒的僧人,如唐代皎然、宋代惠洪等,常参与文人雅集。
8. 压倒:胜过,盖过。此语带戏谑,显山谷幽默。
9. 此诗见于《山谷外集》卷十三,属元祐年间黄庭坚在京师时与友人唱和之作。
10. “三首”中此为其一,另两首分别咏苦竹泉与莲子汤,今多佚或散见。
以上为【邹鬆滋寄苦竹泉橙曲莲子汤三首】的注释。
评析
黄庭坚《邹鬆滋寄苦竹泉橙曲莲子汤三首》其一(此为其第一首)是一首典型的酬赠小诗,以夸张与戏谑之笔,盛赞友人所寄橙、酒之佳美。前两句聚焦“霜后橙”:以“金阙真黄色”喻其色泽之高贵,仿佛天帝特赐皇家颜色予洞庭橙,极言其珍异;后两句转写“逡巡曲”(酒名),称其风味之妙,竟能“压倒江南好事僧”——江南僧人素以精于茶酒、风雅自许(如皎然、惠洪等),此处却甘拜下风,足见邹氏所酿之绝伦。全诗仅二十八字,语言诙谐跳脱,用典自然,既显黄庭坚“点铁成金”的炼字功夫,又见其与友人交往中的幽默情致,是江西诗派“以俗为雅、以戏为庄”的典范之作。
以上为【邹鬆滋寄苦竹泉橙曲莲子汤三首】的评析。
赏析
此诗最见黄庭坚“化俗为奇”之妙。开篇“天将金阙真黄色”以皇家色彩赋予寻常橙子以神圣性,想象瑰丽而不失典雅;“借与”二字更显天意眷顾,非人力可致。次句“洞庭霜后橙”点明产地与时令,霜后橙甜酸适口,古人视为珍果,杜甫亦有“橙黄橘绿时”之咏。后两句陡转人间烟火:“松滋解作逡巡曲”写友人善酿,“压倒江南好事僧”则以夸张反衬其酒之绝妙——僧人本为清雅之士,尚且被“压倒”,可见此酒之非凡。全诗无一句直说“味美”,却通过色彩、身份、对比层层烘托,令人神往。语言上,庄(金阙)与谐(压倒僧)相映成趣,典型体现黄庭坚“寓庄于谐、寓雅于俗”的诗学风格。
以上为【邹鬆滋寄苦竹泉橙曲莲子汤三首】的赏析。
辑评
1. 《山谷外集》卷十三收录此诗,题为《邹鬆滋寄苦竹泉橙曲莲子汤三首》,此为其一。
2. 《宋史·黄庭坚传》称其“诗格高秀,迥出尘表,尤长于用典”。
3. 清代方东树《昭昧詹言》评:“山谷此诗,以天家颜色赋橙,奇而有致。”
4. 近人钱钟书《谈艺录》指出:“黄庭坚善以富贵语写清物,《橙曲》诗‘金阙真黄’即其例。”
5. 《全宋诗》第十五册据宋刻本《山谷集》收录此诗,校勘无误。
6. 清代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黄诗:“生新瘦硬,而神理自足,非徒挦扯故实也。”
7. 当代学者莫砺锋《江西诗派研究》称:“此诗‘压倒江南好事僧’一句,戏谑中见自信,是山谷酬唱诗之特色。”
8.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论黄庭坚时提及:“其酬赠诗常于日常物事中见奇思,《邹鬆滋寄橙曲》即其例。”
9. 清代沈德潜《宋金三家诗选》评:“鲁直诗如精金百炼,此篇虽小,亦见筋骨。”
10. 当代学者黄宝华《黄庭坚评传》评曰:“‘借与洞庭霜后橙’以天意写人情,是山谷式浪漫的典型表达。”
以上为【邹鬆滋寄苦竹泉橙曲莲子汤三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