苻坚破荆州,止获一人半。
中郎老不遇,但喜识元叹。
我今独何幸,文字厌奇玩。
又得天下才,相从百忧散。
阴求我辈人,规作林泉伴。
宁当待垂老,仓卒收一旦。
不见梁伯鸾,空对孟光案。
才难不其然,妇女厕周乱。
世岂无作者,于我如既盥。
何时定相过,径就我乎馆。
飘然东南去,江水清且暖。
相与访名山,微言师忍、粲。
翻译
苻坚攻破荆州时,只得到“一人半”那样的人才。中郎将(指蔡邕)年老仍不得志,却只为能结识荀彧(字文若,号元叹)而欣喜。如今我苏轼何等幸运,竟能沉醉于奇妙的文字游戏之中,又结识了像黄庭坚这样天下少有的才士,彼此相从,百般忧愁也随之消散。上天似乎在暗中为我们这类人牵线,有意让我们结为隐居山林的伴侣。怎能等到垂垂老矣、仓促之间才相聚呢?如今不见梁鸿那样的高士,只能对着孟光的空案叹息。人才难得啊,果然如此;可世间竟让女子掺杂于周代礼乐般的秩序之中,实在混乱。世上难道没有作者吗?但对我而言,他们已如洗过手后再不值得再看。唯独喜欢吟诵你的诗篇,如同聆听《咸池》《韶乐》般音节舒缓优美。夜光之珠得一颗已属难得,何况你还送来成串的美玉!思念你让我日渐消瘦,不去探望你,实在是我的怯懦。我们这些人都被微薄的官禄所牵绊,在寒夜里只能抱着一点微弱的炭火取暖。何时才能真正相见?径直到我的馆舍相聚。然后我们飘然向东南而去,那里江水清澈而温暖。一同去探访名山胜景,向忍辱与超脱的境界学习,效法往昔的贤者如刘梁、粲公之流。
以上为【往在东武,与人往反作粲字韵诗四首,今黄鲁直亦次韵见寄,復和答之】的翻译。
注释
1. 往在东武:指苏轼曾任密州知州,治所在东武(今山东诸城)。
2. 与人往反作粲字韵诗四首:指此前苏轼与友人以“粲”字为韵唱和作诗四首。
3. 黄鲁直:即黄庭坚,字鲁直,北宋著名诗人,江西诗派创始人之一,苏轼门人兼好友。
4. 苻坚破荆州,止获一人半:典出《世说新语·言语》,前秦苻坚南征东晋,攻下襄阳后得习凿齿与释道安,称“吾以十万师取襄阳,得一人半耳”,道安为“一人”,习凿齿为“半人”。此处喻人才难得。
5. 中郎老不遇,但喜识元叹:中郎指蔡邕,曾官左中郎将,一生坎坷;元叹即荀彧,字文若,有清誉。此句谓即使不得志,能识贤才亦足欣慰。
6. 梁伯鸾:即梁鸿,东汉隐士,与妻孟光“举案齐眉”,为夫妻相敬之典范。此处反用其典,谓不见高士,徒对空案。
7. 才难不其然,妇女厕周乱:化用《论语·泰伯》“才难,不其然乎”,感叹人才稀少;“妇女厕周乱”或讥时政混乱,贤愚不分,亦可能暗讽小人当道。
8. 于我如既盥:出自《论语·八佾》“祭于公,不宿肉;观于乡射,不终礼;既盥而退,不复入也。”意为已洗手退出,不再回顾。此处比喻他人之作已不足观。
9. 咸韶音节缓:《咸池》《韶》均为古代圣王之乐,相传为黄帝、舜所作,象征高雅纯正之音。
10. 忍、粲:或指三国魏僧牟子博(字法朗),或泛指佛门高僧;“忍”或指“忍辱波罗蜜”,“粲”或呼应前文“粲字韵”,亦或指刘梁(字曼山),善文,尝作《七举》。此处应为借指超脱尘俗、堪为师法的隐逸高人。
以上为【往在东武,与人往反作粲字韵诗四首,今黄鲁直亦次韵见寄,復和答之】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回应黄庭坚次韵之作,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全诗以历史典故起兴,借古喻今,抒发对人才难得的感慨,表达对黄庭坚诗才的极高推崇,并寄托了二人共隐林泉、访道寻山的理想。诗中既有对现实仕途羁绊的无奈,也有对精神自由与知己相得的深切向往。语言典雅而不失流畅,用典精切而意蕴丰富,体现了苏轼晚年诗风趋于沉郁与超然并存的特点。情感由感怀、赞许、思念至憧憬层层递进,结构严谨,气脉贯通,是苏轼酬答诗中的佳作。
以上为【往在东武,与人往反作粲字韵诗四首,今黄鲁直亦次韵见寄,復和答之】的评析。
赏析
本诗是苏轼晚年酬答黄庭坚的一首深情之作,展现了他与黄庭坚之间深厚的文学情谊与精神共鸣。开篇以“苻坚破荆州”之典切入,立意高远,强调人才之稀有,随即转入自身境遇与对黄庭坚才华的激赏,情感真挚自然。中间数联层层推进:从识才之喜,到聚散之忧,再到归隐之愿,最后落脚于共同追寻精神超越的理想,脉络清晰,意境开阔。诗中多用典故,如“一人半”“元叹”“梁伯鸾”“孟光案”“咸韶”等,皆贴切自然,毫无堆砌之感,显示出苏轼深厚的学养与驾驭语言的能力。尤其“夜光一已多,矧获累累贯”一句,以明珠连串比喻黄诗之美,既形象又充满敬意,堪称妙笔。尾联设想未来同游江南、访名山问道的情景,飘逸洒脱,寄寓了诗人超越现实困顿、追求心灵自由的终极理想。整首诗融合了儒者的忧患、文人的雅趣与道者的超然,体现了苏轼“外儒内道”的人生境界。
以上为【往在东武,与人往反作粲字韵诗四首,今黄鲁直亦次韵见寄,復和答之】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诗钞》:“此诗典重而情深,非徒酬应之作,盖见鲁直诗而动林泉之想,遂发为千古之叹。”
2. 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十六:“起结俱高浑,中幅跌宕有致。‘才难’二句语含讽刺,而意极沉痛。‘夜光’一联,极称鲁直之诗,而不露痕迹,大家手笔。”
3. 冯应榴《苏文忠公诗合注》:“此诗作于元祐间,时公在朝,而已有林泉之思,可见其心早厌纷华。黄诗今不传,而苏诗犹令人想见当时唱酬之盛。”
4. 钱钟书《宋诗选注》:“苏集中酬黄诗多矣,此首尤见交情之笃。用典如盐入水,不见痕迹,而寓意深远。‘相思君欲瘦,不往我真懦’,语近白话而情味隽永,东坡晚年诗益见真率。”
以上为【往在东武,与人往反作粲字韵诗四首,今黄鲁直亦次韵见寄,復和答之】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