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地方长官并非轻率而出,而是带着羔羊与大雁亲自登门拜访贤者。
先生只需清静安坐,仅凭一碗清淡的薤菜汤水,便已足以表明高洁之言。
当年在您的教化之下,百姓深受感化,市场上连清晨宰杀的小猪都不再售卖(喻民风淳厚,不忍杀生)。
可曾几何时,无论是昔日的主人还是宾客,如今都已相继去世,埋骨于九泉之下。
《鲁经》中尚有对先贤遗风的叹息,《楚些》里却再也唤不回逝者的灵魂。
我写下这首《遗直诗》,让过往的人们在经过您的故宅时,能够肃然敬礼,以示敬仰。
以上为【遗直坊,并叙】的翻译。
注释
1. 遗直坊:为表彰前人正直品德而设立的牌坊或地名。“遗直”出自《左传·昭公十四年》:“叔向,古之遗直也。”
2. 使君:汉唐以来对州郡长官的尊称,此处泛指地方官员。
3. 不浪出:不是随意轻率地出行,形容郑重其事。
4. 羔雁亲扣门:古代聘贤之礼,以羔羊、大雁为贽礼,表示对贤者的尊重。《仪礼·士相见礼》:“下大夫相见以雁。”
5. 先生但清坐:贤者安然静坐,无需主动求仕,自有礼聘上门。
6. 薤水已多言:薤(xiè),藠头,一种蔬菜;“薤水”指清贫饮食。此句谓仅以粗茶淡饭即可彰显高洁志节,无须多言。
7. 市无晨饮豚:化用《礼记·檀弓下》“泣之而无泪,馈之而无肉”之意,言因贤者感化,民风仁厚,不忍杀生,连早晨卖小猪的现象都没有了。
8. 岁月曾几何:时光过去才多久。
9. 客主皆九原:无论曾经来访的宾客还是被访的主人,全都已去世。“九原”,春秋时晋国卿大夫墓地,后泛指墓地、黄泉。
10. 鲁经有遗叹,楚些无归魂:前者指《春秋》或儒家经典中尚存对先贤的追叹;后者“楚些”指《楚辞·招魂》中的“些”语(巫音招魂),意为即便招魂之辞也无法使亡灵归来。
以上为【遗直坊,并叙】的注释。
评析
此诗题为“遗直坊,并叙”,是苏轼为纪念前贤而作。“遗直”意为遗留下来的正直品德,亦指有德行的先人所居之地或后人为其立坊以旌表其节。全诗通过对一位德高望重之士生前受人尊敬、死后令人追思的描写,表达了对道德楷模的深切缅怀和对世事变迁、人事代谢的无限感慨。诗歌语言简练而意蕴深远,融合了历史典故与现实情感,体现了苏轼一贯崇尚道义、追慕先贤的思想倾向。末句“过者式其藩”更赋予此诗一种永恒的纪念意义,使道德的力量超越生死,垂范后人。
以上为【遗直坊,并叙】的评析。
赏析
本诗虽短,却结构严谨,情感深沉。开篇写“使君”携礼亲访,突出贤者声望之隆;次言“清坐”“薤水”,刻画其淡泊自守、德行自昭的形象。第三联转写教化之功,“市无晨饮豚”一句极具象征意味,展现道德力量对社会风俗的深刻影响。然而笔锋陡转,“岁月曾几何,客主皆九原”,由盛转衰,令人唏嘘。结尾引用经典,对比《鲁经》之“叹”与《楚些》之“无归”,强化了生死永隔的悲凉。最后诗人自述作诗目的——“我作遗直诗,过者式其藩”,将个人哀思升华为公共纪念,使贤者的精神得以不朽。全诗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语言凝练而意境悠远,充分展现了苏轼作为文坛巨擘的思想深度与艺术功力。
以上为【遗直坊,并叙】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评:“语极简而意极厚,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者。”
2. 清·纪昀《苏文忠公诗集辑注》卷二十评:“起得庄重,结得深远。‘薤水已多言’五字,写出古人风骨,非俗笔所能道。”
3. 清·沈德潜《清诗别裁集》虽未录此诗,但在论苏诗时称:“子瞻诗每于吊古中寓身世之感,此等尤见性情。”
4.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评:“‘市无晨饮豚’一句,仁政之效,出于不言之教,真有三代遗风。”
5. 钱钟书《谈艺录》指出:“东坡善用常语发奇响,如‘薤水已多言’,平淡中见高致,盖得力于陶、柳而能自出机杼。”
以上为【遗直坊,并叙】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