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蔓菁的宿根已经长出新叶,韭菜的嫩芽顶着泥土冒出,蜷曲如蕨菜一般。
用白鱼蒸煮的香荠香气扑鼻,凉饼上点缀着切碎的青蒿,口感滑爽。
宿醉初醒,春睡方起,我踏着轻步走在幽静的菜畦间,采摘芳香辛辣的新菜。
茵陈、甘菊都不辜负时节,鲙肉与菜丝堆满盘中,由纤纤玉手细细拌和。
北方苦寒至今仍未消退,雪下波棱菜像铁甲一样坚硬难食。
哪里比得上我们蜀地丰富的冬日蔬菜,霜打露浸,反而更加鲜嫩茁壮。
久不食用菘菜和葛根之类已是小事,至于那苦笋与江豚的美味,简直不忍提起。
明年若有机会辞官,定当立刻归去,莫等到牙齿松动、鬓发脱落再思乡。
以上为【春菜】的翻译。
注释
1. 春菜:春季初生的野菜或蔬菜,此处泛指春天可采食的植物。
2. 蔓菁:即芜菁,根茎类蔬菜,宿根越冬后春发新叶。
3. 韭芽戴土拳如蕨:韭菜嫩芽破土而出,形状蜷曲如拳,类似蕨菜初生之态。
4. 香荠:荠菜,味香可食,常用于蒸煮或做馅。
5. 凉饼滑:将青蒿等野菜切碎拌入面饼中制成凉食,口感滑润。
6. 宿酒初消春睡起:昨夜饮酒今晨方醒,春日困倦后初起。
7. 细履幽畦掇芳辣:轻步走在幽静的菜畦中,采摘带有辛香味的嫩菜。
8. 茵陈:一种菊科植物,嫩叶可食,亦入药;甘菊:菊花嫩芽,可作蔬菜。
9. 齑缕堆盘纤手抹:将鱼肉和菜切成细丝堆在盘中,由女子亲手拌和。“齑”原指切碎的菜,此处引申为细切食物。
10. 波棱:即菠菜,古称“波棱菜”,耐寒但北方冬季仍难生长。
11. 吾蜀:我的故乡四川地区,苏轼为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12. 菘葛:菘(白菜)、葛(葛根),均为常见蔬菜。
13. 苦笋江豚:苦笋为蜀中特产,味微苦而清香;江豚非今日所言哺乳动物,此处或指长江鱼类,如鱽鱼之类,古人有“江豚脍”之称。
14. 投劾:古代官员自动递上弹劾自己的文书,即辞职。
15. 齿摇发脱:形容年老体衰,牙齿松动,头发脱落。
以上为【春菜】的注释。
评析
1. 此诗作于苏轼贬谪黄州期间,借咏“春菜”抒发对故乡蜀地风物的深切怀念,以及对仕途困顿的厌倦与归隐之志。
2. 诗歌以细腻笔触描绘春日野蔬的生长状态与烹饪之美,展现诗人对日常生活的敏锐观察与审美情趣。
3. 通过南北蔬物的对比,凸显蜀地物产丰饶,暗含对贬所苦寒环境的不满,强化了思乡情感。
4.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急欲辞官归隐的愿望,情感真挚,具强烈感染力。
5. 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意象生动,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体现苏轼“以俗为雅”的艺术风格。
以上为【春菜】的评析。
赏析
本诗是苏轼在黄州时期所作的一首七言古诗,题为《春菜》,实则借物抒怀,托物言志。全诗从眼前春蔬写起,由物及情,层层推进,展现出诗人身处逆境中对生活之美的执着追寻,以及对故土深沉的眷恋之情。
开篇两句“蔓菁宿根已生叶,韭芽戴土拳如蕨”,以白描手法勾勒出早春田野生机盎然之景。宿根复生,嫩芽破土,充满生命张力,也为全诗奠定清新自然的基调。接着写饮食:“烂蒸香荠白鱼肥,碎点青蒿凉饼滑”,将寻常食材写得色香味俱全,不仅体现诗人精通烹饪的生活情趣,更透露出他在困顿中依然热爱生活的豁达心态。
“宿酒初消春睡起”以下转入个人生活场景,诗人清晨漫步菜园,亲手采摘新鲜蔬菜,动作细致温柔,体现出一种返璞归真的田园乐趣。而“茵陈甘菊不负渠”一句,则赋予草木以人格,仿佛它们亦知时节、不负期待,与诗人形成精神共鸣。
诗中南北对比尤为鲜明:“北方苦寒今未已,雪底波棱如铁甲”写黄州之地气候恶劣,蔬菜难长;而“岂如吾蜀富冬蔬,霜叶露牙寒更茁”则盛赞家乡物产丰饶,反衬出贬谪之地的荒凉与不适。这种地理与物候的对照,实则是心理与情感的对照——他对故土的思念愈深,对现实处境的不满也愈显。
最后四句直抒胸臆,“久抛菘葛犹细事”,看似轻描淡写,实则蕴含无限遗憾;“苦笋江豚那忍说”,一“忍”字道尽乡愁之痛。结尾“明年投劾径须归,莫待齿摇发脱”,语气决绝,既有对官场生涯的厌倦,也有对生命流逝的警觉,读来令人动容。
整首诗结构严谨,由景入情,由物及人,语言平实却意蕴深远,充分体现了苏轼“平淡中见奇崛”的诗歌境界。他将日常生活诗意化,在饮食小节中寄托人生感慨,正是其“人间有味是清欢”美学理念的生动实践。
以上为【春菜】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写春蔬如画,而寓羁旅之思,语浅情深,自有不可掩之气韵。”
2. 清·纪昀评《苏文忠公诗集》:“起处写物生动,中幅涉饮食,却不落俗套。结语沉痛,归心迫切,盖出于真情流露。”
3. 近人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虽未直接评此诗,但指出:“苏诗多以日常琐事寄慨,此正其能超出于皮毛声律之外者。”可为此诗注脚。
4. 当代学者王水照《苏轼选集》评曰:“《春菜》一诗,借饮食之思写乡关之念,将个人命运与自然风物融为一体,典型体现了苏轼贬居时期‘以乐写哀’的艺术特色。”
以上为【春菜】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