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忘却归去,不知不觉鬓发已斑白,热心的乡人依旧往来不断。
虽有山岭阻隔,却遮不住我西望的目光;送君远行,一直送到你越过楚王山。
以上为【送蜀人张师厚赴殿试二首】的翻译。
注释
1. 蜀人:指四川人,张师厚为蜀地人,故称。
2. 张师厚:苏轼同乡,生平不详,应为当时赴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士子。
3. 殿试:科举制度中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最高一级考试,通常在宫殿举行。
4. 忘归:忘记归去,形容因送别或思念而流连不舍。
5. 鬓毛斑:鬓发花白,形容年岁已高。
6. 好事:热心、乐于助人之意;此处指乡人热情相送。
7. 乡人:同乡之人。
8. 尚往还:仍然来往不断,形容乡情浓厚。
9. 断岭:中断的山岭,指路途中的山峦阻隔。
10. 楚王山:泛指通往京城路上的山名,未必实指某山,象征旅途遥远。
以上为【送蜀人张师厚赴殿试二首】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诗是苏轼为送别同乡张师厚赴京参加殿试所作,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情谊和殷切期望。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意境开阔。首句以“忘归”起笔,写出诗人因送别而沉湎于离情,竟不觉年华老去;次句写乡人仍频繁往来,体现乡情之深厚。后两句转写送别场景,虽有山岭阻隔,但视线与情意皆可穿越千山万水,直送友人至远方,展现出豁达而深情的胸襟。整首诗寓情于景,含蓄深远,体现了苏轼重情重义、胸怀开阔的人格魅力。
以上为【送蜀人张师厚赴殿试二首】的评析。
赏析
此诗为送别之作,情感真挚而不落俗套。首句“忘归不觉鬓毛斑”以自我感受切入,写出诗人因送别友人而心绪难平,竟不觉岁月流逝、两鬓斑白,既暗含自身年华老去之叹,又凸显对友情的珍视。次句“好事乡人尚往还”转写乡人情谊,表现了蜀地淳朴的民风与深厚的人际温情。后两句写景抒情,极富画面感:“断岭不遮西望眼”,山岭虽断,视线却无法阻挡,象征情意不受地理阻隔;“送君直过楚王山”则将送别之情推向远方,表现出诗人开阔的胸襟与深情的寄托。全诗结构紧凑,由近及远,由情入景,情景交融,语言简练而意蕴悠长,体现了苏轼诗歌“平淡中见深情”的艺术风格。
以上为【送蜀人张师厚赴殿试二首】的赏析。
辑评
1. 《苏诗补注》卷十五引查慎行曰:“此诗语浅情深,送别而不作悲酸语,自是坡公本色。”
2. 《宋诗钞·东坡集》评:“写送别而不见愁苦,惟见情长,山川为之增色。”
3. 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三十七评此诗:“转接自然,末二句尤见豪情,非寻常送别所能及。”
4. 清代冯应榴《苏文忠公诗合注》云:“‘断岭不遮’一联,气象宏阔,情意绵邈,足征公之胸次。”
以上为【送蜀人张师厚赴殿试二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