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州同年友,粲若琴上星。
当时功名意,岂止拾紫青。
事既喜违愿,天或不假龄。
今如图中鹤,俯仰在一庭。
退翁守清约,霜菊有馀馨。
鼓笛方入破,朱弦微莫听。
空骑内厩马,天仗随云軿。
竟无丝毫补,眷焉谁汝令。
永愧旧山叟,凭君寄丁宁。
翻译
我这同州的同年好友,光彩夺目如同琴上闪烁的星辰。
当年追求功名的心志,岂止是想获取高官显爵?
然而世事往往违背心愿,上天或许还不肯赐予长寿。
如今却如画中之鹤,只能在庭院中低首徘徊。
家退翁您坚守清廉简朴的生活,秋日的菊花仍散发着淡淡的余香。
鼓笛之声刚进入曲调高潮,琴弦之声却已细微难闻。
西南地区正值春季大旱,池沼干涸,枯萍黏连其上。
您却潇洒地一挥衣袖而去,赴任怀安军,想必您所到之处将降下甘霖。
我却没有李白那样的奇才,能在沉香亭畔为君献诗;
空有御马可骑,天子仪仗也似随云车同行,
终究对国事毫无补益,对此眷恋之情,又能责怪谁呢?
长久以来,我深感愧对故乡山中的老友,请您代我向他们传达我的思念与问候。
以上为【次韵子由送家退翁知怀安军】的翻译。
注释
1. 同年:科举时代同榜考中者互称“同年”。此处指与苏轼同一年中进士或同科出身的朋友。
2. 粲若琴上星:形容友人光彩照人,如同古琴上的装饰星辰,比喻杰出出众。
3. 拾紫青:指获取高官显位。紫袍、青绶为古代高官服饰,代指功名。
4. 事既喜违愿:事情虽好,却违背初衷,暗指退翁虽得官职,但非其所愿或地处偏远。
5. 天或不假龄:上天或许不肯给予长寿,隐含对人生无常的感叹。
6. 图中鹤:画中的仙鹤,象征虽具高洁之姿,却不得自由飞翔,喻退翁处境受限。
7. 退翁:指家退翁,其人生平不详,当为苏轼、苏辙友人,赴任怀安军(今四川境内)。
8. 鼓笛方入破:唐代乐曲结构术语,“入破”指乐曲进入繁复激昂的后段,此处或喻时局动荡或人生转折。
9. 西南正春旱:指四川一带春季干旱,呼应退翁赴任之地气候状况。
10. 沉香亭:唐代长安兴庆宫中亭名,李白曾于此奉诏作《清平调》,此处苏轼自谦无谪仙之才。
以上为【次韵子由送家退翁知怀安军】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次韵其弟苏辙(字子由)所作《送家退翁知怀安军》而写,表达了对友人家退翁赴任边远之地的感慨与祝福,同时也抒发了自己仕途失意、才无所用的惆怅。全诗情感真挚,语言含蓄深沉,既有对友人清节的赞美,也有对自身境遇的自省与无奈。通过“图中鹤”“霜菊”“灵雨”等意象,构建出清冷而高洁的意境,体现了苏轼晚年诗风趋于冲淡、内敛的特点。诗中融合个人命运与时代背景,展现出士大夫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挣扎。
以上为【次韵子由送家退翁知怀安军】的评析。
赏析
本诗以深情厚谊为基调,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开篇以“琴上星”喻友人风采,形象鲜明,立意高远。继而回顾昔日功名之志,再转至现实之落寞,“图中鹤”一喻尤为精妙,既写出退翁才德兼备却困于一隅的处境,又暗含诗人自身漂泊无依之感。中间写退翁“守清约”,以“霜菊”衬其高洁,笔触温润而有力。随后以“鼓笛入破”“朱弦微听”渲染氛围,音乐意象暗示世事纷繁而知音难觅。旱象与“灵雨零”的对比,寄寓对退翁治政惠民的期待,亦见儒家济世情怀。结尾自叹才疏位卑,无力报国,唯有托友寄语故人,情深意长,余韵悠远。全诗结构严谨,情感层层递进,语言典雅而不失自然,典型体现苏轼晚期诗歌“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的艺术风格。
以上为【次韵子由送家退翁知怀安军】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语淡而情浓,于送别中见风骨,非徒应酬之作。”
2. 清·纪昀《苏文忠公诗集辑注》:“‘图中鹤’喻极新奇,写出才士羁栖之态;‘灵雨零’望其泽及一方,仁人之言也。”
3.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东坡晚年诗多萧散,此篇尤见恬退之意。‘霜菊有馀馨’五字,足传退翁之品。”
4. 钱钟书《宋诗选注》:“苏轼此类次韵诗,往往借他人之事抒己之怀,此诗末段自伤不用,即其例也。”
以上为【次韵子由送家退翁知怀安军】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