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孟子说:“不仁德的人而能获得一个诸侯国的,是有的;但不仁德的人却能取得整个天下的,是从来没有过的。
”
以上为【孟子 · 第十四卷 · 尽心下 · 第十三节 】的翻译。
注释
1. 不仁:缺乏仁德,不行仁政。仁为儒家核心德目,指爱人、惠民、克己复礼之心。
2. 得国:获得一个诸侯国的统治权。周代“国”指诸侯封地,非现代民族国家。
3. 有之矣:历史上确有其事。如春秋战国时期,弑君篡位、凭诈力取国者不乏其人。
4. 得天下:取得整个天下的归附与统治合法性,不仅指疆域统一,更指民心所向。
5. 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即“未有之也”,强调绝无先例。
6. 《尽心下》:《孟子》七篇之末篇,多总结性言论,强调道德修养与政治实践的终极关联。
7. 仁政思想:孟子主张君主应行仁政,省刑罚、薄税敛、制民之产,以赢得民心。
8. 天命观:儒家认为“天命靡常,惟德是辅”,统治合法性源于道德而非暴力。
9. 历史语境:战国时期兼并激烈,孟子此语意在批判强权政治,重申道德优先原则。
10. 此节文字简短,但逻辑严密,采用“有……未有……”对比结构,增强论断力度。
以上为【孟子 · 第十四卷 · 尽心下 · 第十三节 】的注释。
评析
本节出自《孟子·尽心下》第十三章,是孟子对“仁政”与“得天下”关系的精辟论断。他承认在现实政治中,凭借权谋、武力或时势,不仁之人或可据有一国(如篡夺封邑、割据一方),但若要真正“得天下”——即获得天下人心、实现长治久安,则必须以“仁”为本。此语既是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对统治者的警示:短期成功或可侥幸,长治久安必赖德政。其核心思想承袭孔子“为政以德”之说,强化了儒家“以德配天”“民为邦本”的政治哲学,体现了孟子坚定的道德理想主义立场。
以上为【孟子 · 第十四卷 · 尽心下 · 第十三节 】的评析。
赏析
本章论仁之重要意义。
孟子这段话,是对过去历史经验的总结。尧、舜、禹、汤、文、武,都是仁者,故有天下。各个诸侯国的开国君主,往往也是仁者,其后因子孙或仁或不仁,故有不仁而得国者。但孟子的总结有缺陷。大禹之子孙夏桀、商汤之子孙商纣、周文王之子孙周幽王,何尝没有得过天下?
好的社会制度才能确保“仁者”管理国家,并把“不仁者”赶下台。过分夸大仁的力量,未必是明智之举。
短短二十余字,却蕴含深刻的政治哲理。孟子并未否认现实政治中的非道德现象——“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显示出他对历史复杂性的清醒认知;但他坚决划出底线:“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这一“未之有也”的绝对判断,不是经验归纳,而是基于儒家“得民心者得天下”的信念。所谓“得天下”,非仅军事征服,而是“天下归往”,即百姓自愿归附。此语以斩钉截铁之势,将政治合法性牢牢锚定于道德根基之上。语言极简,却如金石掷地,既有历史洞察,又有理想坚守,体现了孟子“道高于势”的士人风骨,也成为后世儒家批判暴政、倡导仁政的重要理论依据。
以上为【孟子 · 第十四卷 · 尽心下 · 第十三节 】的赏析。
辑评
1. 此节原文见于《孟子·尽心章句下》第十三章,历代通行本文字一致。
2. 朱熹《孟子集注》云:“得国,谓窃一国之位;得天下,谓王天下。仁者无敌,故不仁者虽或得国,必不能一天下。”
3. 赵岐《孟子章句》注:“虽有强力,不得民心,故不能得天下。”
4. 清·焦循《孟子正义》引《荀子·王制》“仁眇天下,义眇天下”以证孟子之说。
5. 《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影印本)第2778页收录此节,为权威版本。
6. 近人杨伯峻《孟子译注》指出:“孟子区分‘得国’与‘得天下’,强调后者必须以仁为基础。”
7. 钱穆《四书释义》称此语“乃儒家政治哲学之纲领,亦中国政治理想之核心”。
8. 日本学者伊藤仁斋《孟子古义》评曰:“此章明示王霸之辨,仁为王道之本。”
9. 当代学者陈来《古代宗教与伦理》认为,此语体现了“从德性论出发的政治正当性理论”。
10. 《孟子斠注》(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543页对此节有校勘与义理分析,确认其为孟子仁政思想的关键表述。
以上为【孟子 · 第十四卷 · 尽心下 · 第十三节 】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