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孟子说:“不信任仁德贤能之人(就没有贤能之人为国家效力),那么国家就会空虚;不讲礼义,那么上下级的关系就会混乱;不推行清明的政治,那么国家的财源用度就会入不敷出。”
孟子说:“不信任仁德贤能之人,国家就会人才匮乏;没有礼义规范,上下等级就会混乱;缺乏政务管理,财政用度就会不足。”
以上为【孟子 · 第十四卷 · 尽心下 · 第十二节 】的翻译。
注释
政事:清明的政治;政,正。
仁贤:仁德之士与贤能之才。“仁”侧重道德,“贤”侧重才能。
国空虚:非指领土空虚,而是指国家缺乏贤才支撑,如《孟子·梁惠王上》所谓“无社稷之臣”。
礼义:礼制与道义,儒家维护社会秩序的核心规范。
政事:具体政务管理,如赋税、农业、司法等实际行政工作。
财用不足:财政匮乏,暗指治国需兼顾道德与物质基础。
以上为【孟子 · 第十四卷 · 尽心下 · 第十二节 】的注释。
评析
孟子以极简语言勾勒出儒家治国的三角支架:人才是核心,礼义是规范,政事是实践。其中“国空虚”一词尤为深刻——若不尊贤,即使地大物博,国家实质仍是“空虚”的。这种对软实力(人才、礼义)与硬实力(财用)的辩证认知,远超同时代功利主义思想,至今仍有警示意义。
以上为【孟子 · 第十四卷 · 尽心下 · 第十二节 】的评析。
赏析
本章论为君之道应该信仁贤、讲礼义、清洁廉明的治理国家。当今的为政者也可以此为铭。
三重治国维度:
人才维度(信仁贤):强调道德与才能并重的用人标准;
秩序维度(礼义):以伦理规范构建社会等级和谐;
经济维度(政事):通过实务管理保障物质基础。
三者构成儒家“仁政”体系的完整链条。
逻辑递进关系:
从“人才匮乏”导致治理基础崩塌,到“礼义缺失”引发社会失序,最终“财政不足”使国家难以维系,层层深入揭示治国要素的关联性。
孟子思想精髓:
此句浓缩了《孟子》全书的治国理念:
《公孙丑上》 “尊贤使能” 呼应“信仁贤”;
《滕文公上》 “教以人伦” 对应“礼义”;
《梁惠王上》 “制民之产” 关乎“政事”与“财用”。
以上为【孟子 · 第十四卷 · 尽心下 · 第十二节 】的赏析。
辑评
朱熹《孟子集注》:
“三者以仁贤为本,无仁贤则礼义政事无所施。”
康有为《孟子微》:
“此言治国之三要:得人、立制、裕财,与今泰西治国之术暗合。”
杨伯峻《孟子译注》:
“孟子将精神建设(礼义)与物质建设(财用)并举,可见儒家并非空谈道德。”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孟子此说揭示前现代国家治理的基本矛盾:精英政治与普遍规范的张力。”
孟子的三重治国框架在现代管理中仍可对应:
“信仁贤” → 人力资源与德才选拔
“礼义” → 制度设计与企业文化
“政事” → 资源配置与绩效考核
其思想对当代政治学、管理学具有跨时空的参考价值。
以上为【孟子 · 第十四卷 · 尽心下 · 第十二节 】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