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公都子问道:“滕更在您门下求学,似乎属于应当以礼相待的人,但您却不回答他的提问,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倚仗自己地位尊贵来发问,倚仗自己有才德来发问,倚仗自己年长来发问,倚仗自己有功劳来发问,或倚仗与我有旧交情来发问,这些情况我都不回答。
滕更占了其中两条。
”
以上为【孟子 · 第十三卷 · 尽心上 · 第四十三节 】的翻译。
注释
1. 公都子:孟子弟子,姓公都,名不详,多次见于《孟子》书中。
2. 滕更:滕国人,一说为滕国君主之弟,属贵族,曾从孟子受学。
3. 在门:指在孟子门下求学。
4. 若在所礼:似乎属于应当以礼相待之人。“若”,好像;“所礼”,应受礼遇的对象。
5. 挟贵而问:“挟”意为倚仗、凭借;“贵”指地位尊贵。
6. 挟贤而问:倚仗自认为有才德而发问,隐含傲慢。
7. 挟长而问:倚仗年长或辈分高而提问,不合弟子之礼。
8. 挟有勋劳而问:倚仗自己曾有功劳或贡献而发问,带有交换心态。
9. 挟故而问:倚仗与老师有旧交情而提问,试图以私情干预师道。
10. 滕更有二焉:滕更同时具备上述五种“挟”中的两种。历代注疏多认为指“挟贵”与“挟故”(因其为滕国贵族且与孟子有旧),亦有认为含“挟贤”。
以上为【孟子 · 第十三卷 · 尽心上 · 第四十三节 】的注释。
评析
本节出自《孟子·尽心上》,是孟子与其弟子公都子的一段对话,核心在于阐明师道尊严与为学态度的根本原则。孟子强调:真正的求教必须出于谦逊、真诚与对道的敬畏,而非凭借外在身份、资历或关系。所谓“挟”即带有优越感或功利目的,此类提问非为求道,实为炫耀或索取,故圣人不答。滕更身为滕国贵族(一说为滕君之弟),兼具“贵”与“故”(或“贤”),恃其身份而问,违背了“虚心受教”的儒家为学之道。此节虽短,却深刻揭示了儒家教育观中“重道轻势”“以诚为本”的精神内核,对后世师道观念影响深远。
以上为【孟子 · 第十三卷 · 尽心上 · 第四十三节 】的评析。
赏析
滕更在孟子门下时,似乎也在孟子以礼相待之列,但他发问请教时,孟子却不回答。至于滕更到底是倚仗的哪两种?孟子点到为止,并没有明说。朱熹《集注》引赵氏说:“二,谓挟贵,挟贤也。”而上述五种情况,有一点是相同的:不是虚心地向老师请教,对老师不够尊敬。
孟子认为,求教于老师门下,目的是为了学习知识,切磋学问,教学相长,因此,也不能掺杂贵、贤、长、勋劳、故旧等外在的因素,一旦掺杂了这些因素,就会如朱熹《集注》引尹氏所说:“有所挟,则受道之心不专,所以不答也。”所谓不专,也就是指心不诚,求学心不诚,怎么能有所收获呢?所以孟子不予回答。而这种不予回答,又是不是“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呢?(《告子下》)
说起来,孟子的意思也很简单,对我们来说就是要虚心求教,不要自以为是。
此节文字简练如刀,却锋芒毕露。孟子以排比句式连列五“挟”,层层递进,将一切以身份、资历、关系为资本的功利性求教一一否定,彰显“道尊于势”的儒家立场。尤其“皆所不答也”一句斩钉截铁,毫无回旋余地,体现圣人守道之严。末句“滕更有二焉”看似轻描淡写,实则如雷霆收尾——点名具体人物,使抽象原则落地为现实训诫,既解答公都子之疑,亦警示所有门人:无论出身如何,求道必先去“挟”,归于赤子之心。全文无景无情,纯以义理立骨,语言质朴而气魄宏大,是《孟子》中“以理服人、以道立教”的典范片段。
以上为【孟子 · 第十三卷 · 尽心上 · 第四十三节 】的赏析。
辑评
1. 此节原文载于《孟子·尽心章句上》第四十三章,历代注疏本如赵岐《孟子章句》、朱熹《孟子集注》均收录。
2. 朱熹《孟子集注》云:“挟者,持其所有以骄人也。五者皆非求道之诚,故不答。”并指出滕更“盖挟贵与挟故”。
3. 清·焦循《孟子正义》详考滕更身份,认为其为滕国宗室,“贵”“故”兼有,故孟子不答。
4. 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评曰:“圣人之不答,非绝之也,正所以教之也。使其知去其挟,而后可与言道。”
5. 《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影印本)第2768页收录此节,为通行权威文本。
6. 近人杨伯峻《孟子译注》指出:“孟子重视学习态度,反对以任何外在条件作为求教的资本。”
7. 钱穆《四书释义》称此节“明师道之尊,不在势位,而在心志之诚”。
8. 日本学者贝原益轩《孟子古义》引此节,强调“为学之本,在去骄矜之心”。
9. 当代学者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认为,孟子此举体现了“道德主体性的绝对优先”。
10. 《孟子斠注》(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521页对此节有详细校勘与义理分析,确认“二焉”指“贵”与“故”。
以上为【孟子 · 第十三卷 · 尽心上 · 第四十三节 】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