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您已年老,我也渐趋衰老,相见的机会实在稀少。临别之际共饮一杯酒,这份情意重过山岳。您吟唱的歌词如白纻歌般清越,弹奏的琴声却似黄钟之音显得浑浊(或反衬其高妙)。您的诗作新颖精妙,我难以应和;饮酒虽少,尚可勉强效学。我想参与兵部的选拔,但论力气谁又能比得上您项羽般的勇武?暂且去做地方长官吧,驻守城池,听那雄壮的鼓角之声。若南游时肯顺道来看我,不远千里也无所畏惧。终有一日听闻您到来,我定会倒屣相迎,激动得发髻散开也要握您的手。
以上为【次韵景仁留别】的翻译。
注释
1. 次韵:依照原诗的韵脚和用韵次序作诗唱和的一种方式。
2. 景仁:指张景伯,字景仁,北宋官员,与苏轼有交往。
3. 公老我亦衰:您已年迈,我也步入中年,皆非少年。
4. 相见恨不数:遗憾相见次数太少。数(shuò),频繁。
5. 此意重山岳:这份情谊比山岳还沉重,极言其厚重。
6. 白纻(zhù):古代吴地民歌名,曲调清越。此处喻歌声清亮。
7. 黄钟浊:黄钟为十二律中最宏亮之音,本应清正,说“浊”可能是反语,或指琴声低沉有力,与“白纻清”形成对比。
8. 眇难和:微妙精深,难以酬和。眇,精微之意。
9. 有力谁如荦(luò):形容力量出众者无人能及。“荦”通“騉”,或借指项羽类猛士,亦可能用“卓荦”之义,表杰出。
10. 倒屣发一握:形容迎接宾客极为急切。倒屣,鞋子穿倒;发一握,头发来不及束起,只用手一抓,状其匆忙。
以上为【次韵景仁留别】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与景仁(即张景伯)分别时所作的次韵酬答之作,表达了对友人深切的情谊、敬重与惜别之情。全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而意境深远,既有对友情的珍视,也有对自身境遇的感慨,同时包含对友人仕途前程的祝福。诗中运用典故自然贴切,音律和谐,体现了苏轼早期七言古风的成熟风貌。通过“重山岳”“倒屣”等意象,凸显了士人间肝胆相照的情怀,是宋代赠别诗中的佳作。
以上为【次韵景仁留别】的评析。
赏析
这首《次韵景仁留别》以深情厚谊为主线,贯穿全篇。首联“公老我亦衰,相见恨不数”,开篇即点出人生迟暮、聚少离多的无奈,奠定全诗感伤基调。颔联“临行一杯酒,此意重山岳”,将寻常饯别升华为情感的重量象征,酒轻情重,极具感染力。颈联转入才艺描写,“歌词白纻清,琴弄黄钟浊”,视听结合,既写景仁才情兼备,又暗含对其艺术造诣的赞美。其中“浊”字尤为耐人寻味,或为反衬其气势雄浑,非俗乐可比。
“诗新眇难和,饮少仅可学”两句谦抑自省,表现苏轼对景仁文学修养的推崇,同时也流露出自己在某些方面难以企及的坦诚。接下来笔锋转向仕途,“欲参兵部选,有力谁如荦”,既是自叹不如,又是对景仁才干的由衷钦佩。而后劝其出任地方要职,“且作东诸侯,山城雄鼓角”,寄望其建功立业,气象开阔。结尾设想未来重逢,“南游许过我,不惮千里邈”,情真意切;末句“倒屣发一握”,细节生动,把期待之情推向高潮,令人动容。
全诗结构严谨,从惜别到颂才,从羡能到祝仕,再到盼聚,层层递进,情感饱满而不浮泛,语言平实而富有张力,充分展现了苏轼早年诗歌中理性与情感交融的特点。
以上为【次韵景仁留别】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情致恳恻,语无虚发,于送别中见交谊之笃。”
2. 清·纪昀《苏文忠公诗集辑注》卷七评曰:“语虽质直,而情味深厚,‘倒屣发一握’五字,写出倾倒之诚,非泛然套语可比。”
3.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东坡早岁诗,尚存唐音,此篇气格沉雄,用典不着痕迹,尤以结句见精神。”
4. 钱钟书《谈艺录》第四则提及:“坡公每于别离之际,辄出至性之言,如‘此意重山岳’‘倒屣发一握’之类,看似平常,实乃千锤百炼之语。”
以上为【次韵景仁留别】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