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在岐亭道上见到盛开的梅花,于是戏作此诗赠予季常。
蕙草已死,兰花枯萎,菊花也凋残,唯有岭头的梅花散发出如返魂香般的幽香。
几枝残存的绿叶被风吹尽,一点含苞待放的花心却被鸟雀啄开。
在野外小店里初次品尝竹叶酒,江面上的云彩低垂,仿佛将要落下,如同豆秸燃烧后的灰烬。
不久后我们还将在发钗上见到梅花(指插花为饰),而此刻我正病初愈,头发蓬乱如堆积的乌云。
以上为【岐亭道上见梅花,戏赠季常】的翻译。
注释
1. 岐亭:地名,在今湖北省麻城市西南,苏轼贬黄州时常经此地。
2. 梅花:象征高洁、坚韧,常用于寄托士人节操。
3. 蕙死兰枯菊亦摧:以蕙、兰、菊三种香草相继凋零,衬托梅花之独秀。蕙、兰、菊皆传统比德之花。
4. 返魂香:传说能令死者复生的香气,此处形容梅香浓郁动人,有唤醒生机之感。
5. 岭头梅:指大庾岭(梅岭)之梅,岭南早春开花,常为诗人所咏。
6. 雀啅开:啅(zhuó),鸟鸣、啄食之意。言鸟雀啄动花苞,似助其开放,生动传神。
7. 竹叶酒:即竹叶青酒,一种绿色米酒,古时江南常见。
8. 豆秸灰:豆秆燃烧后的灰烬,色灰白,状如欲落之云,比喻江上低垂的云层。
9. 行当更向钗头见:意谓不久后还可将梅花插于发钗之上,表达对重见梅花的期待。
10. 乌云正作堆:以乌云比喻病后蓬乱的黑发,既写实又含自嘲意味。
以上为【岐亭道上见梅花,戏赠季常】的注释。
评析
此诗是苏轼贬谪黄州期间所作,题中“戏赠”表明其轻松诙谐的笔调,实则寓含深意。诗人借梅花在众芳凋零之后独放的意象,寄托自身虽处困厄却仍葆高洁的情怀。全诗由景入情,由外物转至内心,既有对自然之美的敏锐捕捉,又暗含人生际遇的感慨。语言清新自然,用典不露痕迹,体现了苏轼“以戏为庄”的艺术风格。
以上为【岐亭道上见梅花,戏赠季常】的评析。
赏析
本诗结构精巧,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情景交融。首联以“蕙死兰枯菊亦摧”起势,渲染万木萧条之境,随即以“返魂香入岭头梅”逆转,突出梅花凌寒独放的生命力。“返魂香”三字极具感染力,赋予梅花超凡脱俗的神韵。颔联“数枝残绿风吹尽,一点芳心雀啅开”,细致入微地刻画了风扫残叶、鸟促花开的动态画面,“一点芳心”拟人化手法,使梅花显得娇嫩而富有情感。颈联转入人事,野店饮酒、江云低垂,营造出旅途孤寂而又闲适的氛围。“豆秸灰”的比喻质朴新颖,体现苏轼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提炼诗意的特点。尾联由外景转向自身,“行当更向钗头见”寄寓对美好事物再现的期待,而“病起乌云正作堆”则以自嘲口吻收束,既显病体初愈之态,又暗含仕途困顿、容颜憔悴之叹。整首诗看似轻快戏谑,实则蕴含深沉的人生感慨,正是苏轼“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典型体现。
以上为【岐亭道上见梅花,戏赠季常】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清丽中有劲气,‘返魂香’三字奇绝,非他人可及。”
2. 清·查慎行《初白庵诗评》:“‘雀啅开’三字写得活,非亲见者不能道。”
3. 清·纪昀评《苏文忠公诗集》:“语涉游戏而不失其正,病中作此,犹有风致,真天人也。”
4.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豆秸灰’喻云,极俚极新,东坡善用俗语入诗。”
5. 钱钟书《宋诗选注》:“以‘返魂香’说梅,想象瑰奇;‘乌云作堆’自嘲,语带辛酸,可见其旷达中自有悲慨。”
以上为【岐亭道上见梅花,戏赠季常】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