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孟子说:“(一般的)官员不值得去谴责,他们的政令也不值得去非议。
只有大德之人才能纠正君主内心的错误。
君主仁爱,没有人不仁爱;君主守义,没有人不守义;君主正直,没有人不正直。
一旦使君主端正,国家就安定了。
”
以上为【孟子 · 第七卷 · 离娄上 · 第二十节 】的翻译。
注释
适(zhé):通“谪”,谴责。
间(jiàn):诋毁,非议。
格:纠正。
1. 适:通“谪”,谴责,《论语·公冶长》“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2. 间:非议,《论语·先进》“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3. 大人:大德之人,《周易·乾卦》“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
4. 格:纠正,《尚书·冏命》“格其非心”
5. 君心之非:《大学》“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
以上为【孟子 · 第七卷 · 离娄上 · 第二十节 】的注释。
评析
此章提出“格君心之非”的政治哲学核心命题,通过“人不足适”与“政不足间”的否定性判断,将治国根本从具体人事提升至君主心性层面。孟子以“君正国定”的因果逻辑,构建起“修身-治国”的直线型政治模型,展现儒家内圣外王思想的精髓。
以上为【孟子 · 第七卷 · 离娄上 · 第二十节 】的评析。
赏析
本章论君王为人之重要。
孟子认为,君王仁,他周围没有不仁的;君王义,他周围没有不义的;君王正,他周围没有不正的。所以,一旦把君王端正了,国家也就安定了。
至于君王周围的那些小人,当然不值得去谴责,其政治也不用去非议,因为问题的总根子在君王那里。这便是“上梁不正下梁歪,中梁不正倒下来”之意。
“惟有大人之德,则能格其君心之不正以归于正,而国无不治矣。大人者,大德之人,正己而物正者也。”
这段论述以层层递进的逻辑结构展开治国方略。首句“人不足适”破除外在问责的迷思,次句“政不足间”消解制度批判的表象,两句否定为第三句“格君心之非”的正面主张铺平道路。后三句采用顶真修辞:“君仁莫不仁”三组排比形成道德感应的连锁反应,最终收束于“一正君而国定”的结论,如抽丝剥茧般揭示出“心性政治学”的深层机制。孟子将《尚书》“惟皇作极”的古老智慧与孔子“政者正也”的伦理诉求熔铸升华,为后世儒家“得君行道”的政治实践奠定了理论基础。
以上为【孟子 · 第七卷 · 离娄上 · 第二十节 】的赏析。
辑评
1. 朱熹《孟子集注》:“人君躬行仁义而无诐淫邪遁之害,则天下之心莫不向于仁义,此所谓‘君仁莫不仁’也。”
2. 程颐《程氏经说》:“格非心者,惟大人能之。盖大人者,其量足以容,其识足以知,其诚足以动。”
3. 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一正君而国定’,与《大学》‘一家仁一国兴仁’之理相发明,然必如尧舜之德而后能格桀纣之非心。”
4. 焦循《孟子正义》:“此章承上章‘规矩方员之至’而言,圣人既没,惟大人能继其道以正君心。”
5. 康有为《孟子微》:“孟子此言直指本原,当与《中庸》‘致中和’、《大学》‘正心’之说参看,实孔门真传之心法。”
以上为【孟子 · 第七卷 · 离娄上 · 第二十节 】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