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孟子说:“春秋时代没有正义的战争。那一方比这一方好点,那是有的。‘征’的意思是上级讨伐下级,同等级别的国家是不互相征讨的。”
孟子说:“春秋时代没有合乎正义的战争。
那一方比这一方好一点的情况,倒是存在的。
所谓征,是指天子讨伐诸侯。
同等级的国家之间是不能互相征讨的。”
以上为【孟子 · 第十四卷 · 尽心下 · 第二节 】的翻译。
注释
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孔子修订《春秋》所载历史时期
义战:符合“仁政”“王道”的正义战争
征:专指天子对诸侯的讨伐,《孟子·尽心下》“征之为言正也”
敌国:对等国家,指同为诸侯的邦国
上伐下:根据周礼,唯周天子有权发动讨伐战争
以上为【孟子 · 第十四卷 · 尽心下 · 第二节 】的注释。
评析
本章构建了三重判断维度:
历史批判维度:以“无义战”全盘否定春秋战争的正义性
相对评价尺度:用“彼善于此”承认程度差异但坚守道德底线
礼制规范界定:通过“征”的严格定义恢复周代军事礼法
以上为【孟子 · 第十四卷 · 尽心下 · 第二节 】的评析。
赏析
本章批评春秋时代没有正义战争,这既表达了孟子的历史观,也是其政治观的体现。孟子认为,国君之间,有的好一点,那是有的。但并不能因为你比人家好一点,你就可以征伐人家。因为按照周礼,“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同等级的国家之间,是不可以互相征伐的。
今人评价战争是否“义”,关键是看它是侵略战争还是反侵略战争。这样的标准当然比孟子的标准先进。因此,以今天的观点来看,似乎不能一概认为“春秋无义战”,而要根据具体情况做具体的分析。
“春秋每书诸侯战伐之事,必加讥贬,以着其擅兴之罪,无有以为合于义而许之者。但就中彼善于此者则有之,如召陵之师之类是也。”
“征,所以正人也。诸侯有罪,则天子讨而正之,此春秋所以无义战也。”
此章展现孟子战争观的精髓:
批判力度:以“无”字彻底否定春秋242年间所有战争的道德合法性
辩证思维:在绝对否定中保留“彼善于此”的相对判断,体现现实洞察力
正名思想:严格区分“征”与“战”,通过语义净化恢复周礼权威
政治理想:隐含对“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秩序的向往
孟子通过解构“征”的原始语义,既批判了诸侯僭越,又为“仁者无敌”的仁政学说张本,在二十二字中完成对暴力合法性的深刻哲学思考。
以上为【孟子 · 第十四卷 · 尽心下 · 第二节 】的赏析。
辑评
汉·赵岐《孟子章句》:“《春秋》所载战伐之事,无应王命者,故曰无义战也”
宋·朱熹《孟子集注》:“《春秋》每书诸侯战伐之事,必加讥贬,以著其擅兴之罪”
清·焦循《孟子正义》:“孟子此章与孔子‘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同旨”
现代·杨伯峻《孟子译注》:“这是孟子对春秋战争的总评价,与其‘仁政’‘王道’思想紧密相连”
以上为【孟子 · 第十四卷 · 尽心下 · 第二节 】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