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
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鹤鹤。王在灵沼,于牣鱼跃。』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曰:『时日害丧?予及女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翻译
孟子谒见梁惠王。
王站在池塘边,环视着鸿雁麋鹿,说:“贤人也以此为乐吗?”
孟子答道:“只有贤人才能享受这种快乐,不贤的人纵然拥有这些,也无法感到快乐。
《诗经》上说:‘开始规划建灵台,精心布置巧安排。
百姓齐心来建造,数日竣工速度快。
文王曾说莫着急,百姓如子自动来。
文王巡游到灵囿,母鹿安卧草丛间。
母鹿肥美光泽亮,白鸟洁净羽毛鲜。
文王来到灵沼边,满池鱼儿跃欢腾。
’周文王动用民力建高台挖池沼,百姓却欢欣鼓舞,称其台为灵台,称其沼为灵沼,为其中有麋鹿鱼鳖而高兴。
因为古人愿与民同乐,所以能得真快乐。
《汤誓》中记载:‘太阳何时能毁灭?我愿与你共灭亡!’百姓恨不得与暴君同归于尽,纵然拥有高台池沼、飞禽走兽,难道能独自享受快乐吗?”
以上为【孟子 · 第一卷 · 梁惠王上 · 第二节 】的翻译。
注释
沼:大的水洼,相当于池塘、水池。
所引的是《诗经·大雅·灵臺》,写周文王兴建灵台、灵囿、灵沼而庶民相助的盛况。
灵台:台名,故址在今陕西西安西北。
子来:像儿子为父母效劳那样来帮忙。
麀(yōu):母鹿。鹿:指公鹿。
攸:同「所」。
濯濯(zhuó zhuó):肥硕而有光泽的样子。
鹤鹤:羽毛洁白的样子。
於(wū):语气词,表示叹美。
牣(rèn):盈满。
时日:这个太阳,指夏桀;时,这。
害(hé):何,何时。
丧:毁灭。
予及女(rǔ):我和你;女,通「汝」。《汤誓》是《尚书》中的一篇,记载的是商汤讨伐夏桀时的誓师词。
1. 沼:池塘
2. 鸿雁:大雁
3. 麋鹿:四不像,鹿科动物
4. 灵台:周文王所建天文观测台,故址在今陕西西安西
5. 攻:建造
6. 麀鹿:母鹿
7. 濯濯:肥壮光泽貌
8. 鹤鹤:羽毛洁白貌
9. 于牣:充满
10. 时日害丧:太阳何时灭亡(时指代夏桀)
以上为【孟子 · 第一卷 · 梁惠王上 · 第二节 】的注释。
评析
本章通过梁惠王与孟子关于园林之乐的对话,深刻阐释了儒家“与民同乐”的政治理念。孟子以《诗经·灵台》描绘的和谐图景与《汤誓》记录的民怨沸腾形成强烈对比,揭示出统治者能否获得真正快乐的关键在于民心向背。其论证逻辑严密:先提出“贤者而后乐此”的核心观点,继而用文王“与民偕乐”的正面典范和夏桀“民欲与之偕亡”的反面例证,构建起完整的政治伦理框架。这种由个别现象升华至普遍规律的论辩方式,充分展现了孟子善用譬喻、引经据典的散文艺术。
以上为【孟子 · 第一卷 · 梁惠王上 · 第二节 】的评析。
赏析
像周文王一样与民同乐的君王,老百姓就喜爱。像夏桀一样专制独裁的君王,老百姓恨不得他马上死掉。历史上贪婪残暴的君主,不顾人民死活,搞得民怨鼎沸,几乎没有一个有好结局,也没有一个得到了真正舒心的快乐。这些都证实了孟子「与民同乐」思想的正确性。
「孟子言文王虽用民力,而民反欢乐之,既加以美名,而又乐其所有。盖由文王能爱其民,故民乐其乐,而文王亦得以享其乐也。」
「桀尝自言,吾有天下,如天之有日,日亡吾乃亡耳。民怨其虐,故因其自言而目之曰,此日何时亡乎?若亡则我宁与之俱亡,盖欲其亡之甚也。孟子引此,以明君独乐而不恤其民,则民怨之而不能保其乐也。」
此章堪称孟子仁政思想的微型标本。在艺术手法上,首先运用了对比论证:文王建台而民“子来”与夏桀暴政而民“偕亡”形成鲜明对照;其次采用递进结构,从“贤者乐此”的表象追问到“与民偕乐”的本质。最精彩的是对《诗经》场景的活化运用,通过“麀鹿攸伏”“鱼跃”等动态描写,将道德说理融入生动画面。而结尾的反诘“岂能独乐哉”,如黄钟大吕,在战国纷争的背景下,既是对诸侯的警醒,也确立了儒家政治哲学中民本主义的永恒命题。
以上为【孟子 · 第一卷 · 梁惠王上 · 第二节 】的赏析。
辑评
1. 朱熹《孟子集注》:“此章言贤者虽乐,非以其物,以其民也。民乐则贤者之心始安。”
2. 焦循《孟子正义》:“引《诗》断章取义,以灵台之乐证与民同乐之实,此孟子深于《诗》教。”
3. 康有为《孟子微》:“通篇大旨在于‘与民同乐’四字,较《梁惠王上》首章‘义利之辨’尤切时病。”
4. 杨伯峻《孟子译注》:“通过两个历史事例的强烈对比,把抽象的政治理论说得具体而明白。”
5. 钱穆《孟子研究》:“战国诸侯高台深池,孟子独举文王灵台为说,正是针对时病之良药。”
以上为【孟子 · 第一卷 · 梁惠王上 · 第二节 】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