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法师您身居焦山,而心神其实未曾执着于此地。
我前来向您请教佛法,法师您却全然不语。
法师并非无话可说,而是不知该如何回答(因为这“法”不可言说)。
您看人的头和脚,本就自然适合戴帽子和穿鞋子。
譬如一个长着长胡子的人,平时并不觉得长胡子是件苦事。
一旦有人问他,晚上睡觉时胡子放在哪里?
他回来后就开始在意,上下摆放都觉得不妥。
翻来覆去直到天亮,心里只想着要把长胡子全都剪掉。
我这个比喻虽然粗浅鄙俗,但其中自然蕴含深意。
拿着这个比喻去请教法师,法师听后,报以会心一笑。
以上为【书焦山纶长老壁】的翻译。
注释
焦山:在今江苏镇江,与金山对峙,是佛教名山。
纶长老:焦山寺中的一位高僧。
住:佛教语,既指居住,更指心有所执,停滞于某一观念或事物。
未尝住:即禅宗所谓“无住”,指心不滞留在任何事物上,是《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体现。
了无语:完全沉默。
冠屦:帽子和鞋子。
长鬣人:长着长胡子的人。鬣,胡须。
措:安放。
被上下:指(睡觉时)将胡子放在被子上面或下面。
镊去:用镊子拔掉。
许:认可,赞同。
以上为【书焦山纶长老壁】的注释。
评析
此诗是苏轼与焦山纶长老一次机锋对答的幽默记录,更是一首充满禅理哲思的寓言诗。诗歌通过一个关于“长鬣人”的生动比喻,阐发了禅宗“于相而离相”、“心无挂碍”的核心思想。诗人以浅显鄙事喻深奥佛理,在轻松诙谐的氛围中,既表达了对长老默契的赞赏,也展现了自身对佛法透彻的理解与圆融的智慧,是宋代“以议论为诗”、“以文字为诗”的典型,更是苏轼本人超然、旷达性格的完美体现。
以上为【书焦山纶长老壁】的评析。
赏析
此诗的核心在于用最生活化的故事,点破最精微的禅机。
诗的开头便切入禅宗最高深的“无住”思想。法师的“未尝住”与“了无语”,正是禅宗“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和“说似一物即不中”的作风。苏轼理解这一点,所以他代为解答,而解答的方式不是抽象说理,而是讲了一个妙趣横生的故事。
“长鬣人”的比喻是全诗的精华所在。长胡子本是与身体自然共存的一部分,如同人的本能与习性,只要顺其自然,便相安无事。这比喻人本自具足的佛性,以及“无心”状态下的自在。然而,“或人问”如同一声当头棒喝,引入了“分别心”和“执着念”。一旦开始思考“胡子该放哪里”,这个原本不是问题的问题就变成了巨大的困扰(“一夜无著处”)。这正象征着人一旦起心动念,执着于“善”、“恶”、“是”、“非”等概念,便会生出无穷烦恼,迷失本心。
苏轼以此“鄙浅”之言,精准地击中了禅的要害:烦恼生于执着,解脱在于放下。当人回归“无心”、自然的状态,不刻意,不造作,便是自在解脱。所以,当他把这个比喻拿去问法师时,得到的回应是“一笑许”。这一笑,是心领神会,是印可证明,是超越了语言文字的禅者之间的默契。全诗在这心有灵犀的一笑中结束,禅意盎然,余味无穷。
以上为【书焦山纶长老壁】的赏析。
辑评
清查慎行《补注东坡先生编年诗》:
“此诗用俚语喻至理,所谓‘竿木随身,逢场作戏’者也。禅机活泼,全在‘一笑许’三字中。”
清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卷十一:
“此公(苏轼)借长鬣人以喻心之着不得一物。本无障碍,因人一问,便生障碍,此即《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之注脚也。诙谐之中,乃见真谛。”
近代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
“此诗可谓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后幅设譬,是禅门偈颂体,而逸趣横生,东坡最擅场处。”
现代学者李慕如《东坡诗与禅宗之关系》:
“《书焦山纶长老壁》一诗,以极俗之故事,阐极玄之佛理,正合禅宗‘平常心是道’之旨。其以‘长鬣’为喻,与《楞严经》‘狂华依空’之喻,机锋不二,可见东坡于佛法浸淫之深。”
以上为【书焦山纶长老壁】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